電影看的時候非常累,不僅是因為兩個多小時的時長,還因為影片本身的素質很高。觀影的整個過程就像是在你大腦裡拍上了一塊海綿,不斷吸收大腦中的各種記憶,自己的,身邊的,以及曾經經曆的,需要面對的,有種被掏空的感覺。上一部有類似感覺的電影,是奉俊昊的【寄生蟲】。所以片子看完有一周了,也緩過點勁兒了,在車上,寫點東西做個總結。
初看的時候覺得是部反女權的電影,但随着劇情深入,感覺這麼看,就把導演的格局想太小了。标題,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其實是指,那個既對未來充滿希望和抱負,又迷茫不知所措。最後,對理想,對事業,對情感,不斷陷入一段又一段輪回時光裡的自己。
關于輪回,第一次深刻意識到這個詞,是楊德昌的【一一】。生命的輪回,就像“一”這個字,看起來寫兩次就是“二”,有了改變。但其實隻是又重複了一次一而已。生命沒有必要重來,因為就算重來,也不會有太大區别。
是宿命論?人就沒有意義?僅僅隻是在不斷重複父輩,不斷重複自己?其實,兩部電影都有回答。
向前看固然重要,發現新的人和事物,獲得新的機遇。但,有些事兒,有些學費,有些坎,是必須要自己邁過去的。不然,下次依然會遇到,然後又進入循環。且每個循環臨末了的時候,又會絕望地對自己說,“我就知道會有今天,”,“最讨厭的感覺又來了”,“為什麼都會是這樣的結果?”。下次,再對自己這麼說的時候,再多說一句,“這些都是我逃課的結果”。
因為,問題一直都在,從來就沒有解決。就像電影裡的主角一樣,解決問題的手段隻有一個,就是逃離讓自己難受的環境和人,然後快速尋找新的開始,試圖讓自己覺得又重新活了過來。
但切換下視角,有沒有想過,很多問題的對象,比如說,不管是什麼工作,是什麼事兒,甚至跟對方是誰其實都沒太大關系。換句話說,不管面對誰,都會遇到同樣的問題。但又因為人性都是趨利避害,特别是當你還有各種各樣其它選擇的時候。通過新的選擇來逃避,往往是最快最簡單脫離痛苦的方式。
殊不知,這麼做的結果,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開啟另一次相同的循環和輪回。
感覺,有點格物緻知的味道了。
至于,逃出循環的出口?
一一裡的,小男孩洋洋,最喜歡的一件事,就是拍人的後腦勺。往後看,其實能看到很多平時經常忽略的東西。複盤總結,避免同樣的問題再次發生,然後跳出輪回。
本片也有自己的答案,沉下心來和曾經的自己和解,和那些因為各種原因選擇逃避的關系和解,最終在解決各種問題的過程中找到自我,不再逃避。
最後,又想起一一裡那段經典的台詞。
“電影發明之後,讓人類的生命至少延續了三倍。”按照這個來算,我應該都一百好幾了。
都曾經是最糟糕的人,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