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thHIIFF#

1.放映觀感有些不佳。首先是從開場前、映前混剪、導演緻辭、片頭,一直有個不知道什麼媒體的記者拿着照相機,開着閃光燈咔嚓咔嚓拍照。媒體群裡宣傳部三令五申不得拍到屏幕,這媒體的行徑既惡心又侵犯版權。直到現場有幾個人起身勸阻,他還在拍。然後是字幕問題,之前在海影節看了幾部都是内嵌字幕,隻有這一部是用字幕機放的,還挺好玩兒,但是放的晚了一些,前面好多句都沒翻譯。而且這字幕是繁體的,挺有意思。電影中有個劇中劇,是呂珍九的片段,本身在電視機中就配有簡體中文字幕了,電影貼心配上了英文翻譯,字幕機又給出了繁體中文的對應字幕。别的不說,這一點在某種程度上和影片中所探讨的文化問題産生了互文。

2.電影可以又名《對空言說:交流的無奈》、《巴别塔》。新加坡電影習慣說文化的沖突,韓國電影習慣說萍水之人的救贖,這部把全都揉在一塊兒了。看的時候我腦海中一直纏繞着一個疑問,這到底是新加坡電影還是韓國電影?抑或中國人主導的呢?說好聽的是融合的很工整,說不好聽的确實是有些過于雜糅了。

3.電影非常工整,很多橋段巧合得失去了現實感。就像大嬸開車帶着大叔從黑幫手中救出了韓國男主那一段,一個非常不錯的劇作高潮、還帶有很多笑點,但是這太假了。整部電影其實充斥着這樣的假,把那些具有生活性的巧思的靈光的段落都給沖散了。就比如說,在最後,韓國男主怎麼會牽着女兒的手到機場找到大嬸呢?導演太想拿喜寫悲了,想着想着就把劇作寫順拐了。

4.電影其實把交流的無奈這樣一個主題給寫小了,或者說寫窄了。導緻電影最後成片就像小品一樣,這是不是新加坡電影通病啊?最後的底我也不喜歡,它其實回避了很多問題。用一個情緒高昂的、有歌舞的、看似是女性意識覺醒的片段去遮蔽影片前段提出的很多現實問題(比如韓國男主之後能還上債嗎?黑幫會找到他嗎?他的日子又會怎樣呢?),把影片某種深入探讨的可能性給直接截斷了。

5.我理解新加坡人看到大雪紛飛的激動。我愛人是海南人,在北京第一次看到下雪的時候都激動萬分。但是電影裡這一幕表現的太《山河故人》了,老大姐在雪中舞蹈的情景,實在是太趙濤了。

6.但别的不說,至少蠻成熟的,作為導演的第一部長篇來說,作為女主的第一部主演作品來說,都是很純熟的。導演之後可以看一下是否可以往商業片的路子去轉,或者往台灣文藝片的方向去嘗試。至少在電影節,下午剛看完《當浪潮已逝》這種沉重的電影之後,再看到這部《花路阿朱媽》,心情是愉悅的。

7.BTW,一直到結束,我還是不明白片名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