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正值七七事變,内憂與外患使底層人民苦不堪言,左翼電影運動轉向“國防電影”運動的新時期, 愛國電影人抱着“電影救國”的理念進行創作,中國早期有聲電影達到一個短暫的高峰。《馬路天使》正誕生于“國防電影”口号提出的次年,是左翼電影的巅峰之作。迫于緊張的社會壓力導演不得不将重心放在鏡頭語言言上,以簡單的故事影國家/個體:“馬路”是城市的基建,也是流離失所人們的去處,象征着底層社會;“天使”是純潔美麗的,象征着底層百姓,對他們來說,燈紅酒綠的上海就像天堂一樣美好。導演以此為之調展開對底層人的悲憫、對社會現象的諷刺、對上層人的批判、對國難當頭的隐喻有着鮮明的展現,如報職中的“國難當頭”、律師對底層人的不屑、用“變戲法”暗指時代變遷等等,用《四季歌》《天涯歌女》(音樂)補充人物身份和背景這一方式即便放在現在也顯得十分前衛,為那個年代帶來了一部較為成熟的電影範本。令人驚歎的是,它有法國新浪潮和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類似的風格,但領先了它們幾年甚至幾十年!另一方面,雖然它擁有不容忽視的時代使命,但以今天的角度來看有些可惜:拍攝、後期剪輯未跳脫對西方電影的模仿, 備受贊揚的蒙太奇在我看來并不高明,電影的收尾過于唐突,有很多不夠成熟的地方,而《馬路天使》最大的價值就是那種鮮活的生活氣息,也就是所謂的市井生活,不管是在哪個地方、哪個年代你都能感受到電影中市市井的生活的生機勃勃,這正是影片最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