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片以記者團這一切入視角展現了内戰的部分表層事件,這一決定是比較聰明且妥帖的。“美國内戰”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如果要把背後的政治因素、經濟因素、民族因素等全部展現出來,信息的體量遠不是一部兩個小時的電影所能承載的。所以倒不如以這樣一個非上帝視角切入整個事件,同時也增加了觀衆的代入感。

雖說電影全程都是在展現内戰爆發後一個又一個“表層事件”,但由于記者這一身份的特殊性,在台詞的字裡行間我們也可以隐約感知到内戰爆發的原因。盡管很多事情都語焉不詳,但“解散FBI”、“空襲美國公民”等這些主角團閑聊中提到的事件,無一不暗指美國内戰爆發的原因,即美國憲政體系的覆滅導緻地方政府揭竿而起鬧“革命”。以加利福尼亞和得克薩斯這兩個經濟、工業強州為首的西部叛軍的出現,一定程度上也暗示着美憲政體系崩盤背後的主要原因大概率還是經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至于電影劇情是否在影射當今美國社會的一些現實,還有待商榷。用《扁鵲見蔡桓公》這篇古文來比喻,在程度上來講,當今美國社會發生的一系列所謂暴亂——槍支、毒品、民族主義——就好比蔡桓公的腠理之疾,即皮膚紋理上的疾病,并未真正意義上影響到美國憲政體系的權威,但“不治将恐深”。而影片中所展現的一系列武裝沖突,可以說已經達到了骨髓之疾的程度,最後總統被武裝力量擊斃的那一刻,正是美國原有政權體系完全崩盤的一刻。所以與其讨論電影劇情是否在影射美國當今社會現實,不如說是對美國未來政治格局的大膽的、戲劇化的預測。

其次是主角團的角色架構。一個初出茅廬的孩子、兩個正值當打之年中年男女、一個經驗豐富的老者——标準的三代式架構。雖有換殼家庭公路片之嫌,但這也是記者這一職業賦予這部影片的獨特之處。記者,尤其是戰地記者,是吃青春飯的。導演把這三代記者如何推動劇情發展做了明确的分工——Jessie負責帶領觀衆不斷對記者這一行業進行認知與學習,正如她在影片中的對話所提到的“我感覺我這幾天是在真正的生活”;Lee和Joel負責推動主線劇情發展,用男女兩方的不同觀點展現戰地記者真實的本職工作;而Sammy更像是一位導師性質的角色,以資曆和經驗在關鍵時刻給予必要性的援助。

Jessie從一開始的驚恐、惡心到最後的波瀾不驚,這是劇情推進過程中一個很有意思的轉變。最後在白宮走廊Lee為了保護Jessie而選擇犧牲了自己後,Jessie 仍未停止手頭拍照的工作,甚至都沒有流露出痛心的神色,隻有驚愕。在起身後,她轉而快速走向總統辦公室準備記錄下絕對有曆史意義的一瞬間。在這一刻,抛開道德層面的譴責而單論記者的素養,Jessie真正走進了這一職業,繼Lee之後形成了新的循環,頗有“繼承先輩衣缽”之意。反觀Lee,從到華盛頓一路來展現的頗高的專業素養,到進白宮之前的情緒低沉和痛苦回憶,再到最後義無反顧地犧牲自己而救下Jessie,從我的個人思考來看,這一轉變是對記者這一職業更深層次的解讀——我們沒有能力去單槍匹馬改變曆史,我們隻是曆史的旁觀者和記錄者,而我們能做的,隻是盡自己所能救下能救的人。我想,Lee在最後時刻意識到了這一點。這或許也是Lee對自己這麼多年以來一直秉持專業主義而或許丢失掉了一些人善良本性的救贖,人性的光輝在最後一刻戰勝了專業主義。而Jessie也會意識到這一點,或許在明天,或許在很多年之後的某一個瞬間。

新聞是曆史的第一卷手稿。這些記者們手裡握着的,是相機的快門,更是曆史的播放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