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想要通过文字来表达看《夜奔》时的感受时,我意识到文字是无力的,文字被写出来的那一刻,已经在大脑中加工一遍,因而文字必然带着理性的味道,而理性能够准确地描述情绪和感受吗?能够传达那种美和震撼吗?此刻我发现不能,理性能够描述故事,但对于精致的感受,理性无能为力。
优秀的作家用精致的文字营造带有美感的故事,但其只能营造非常接近其想表达的氛围。至于更加精细的感受,只能让读者自行完成。
在看《夜奔》时,我感受到了什么?
对爱与恨的克制
徐少东和英儿两人素未谋面、远隔重洋,通过书信沟通彼此的境况和“爱意”,一来一回之间,或许就得一两个月之久,在这一两个月里,“我”听了哪些戏,“你”弹奏了哪些曲子,彼此的生活有什么变化,在书信里会有适当的总结。可以想见,书信该当长之又长,但又或许书信相当简短,因为生活的琐事不值一提。在没有见面之前,信的另一端完全是“我”想象出来的形象,可以说只是一股纯粹的精神,没有实体。如此,对方就只有美好,感情像长流的细水,无需更进一步,也无法更进一步。
我自然又要老调重弹:现在的即时通讯工具如何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因为我知道,我随时可以发消息给我在意的人,ta大概率也会回复,所以我就不会吝惜自己的感觉、情绪和琐碎,我会在想分享的时候就立刻找ta,这是科技发展带来的方便。但方便带来的问题是:我失去一个整理自己的机会,我不会把过去一段时间发生的事汇总在一起,也无法集中地表达我对ta的感觉,更无法系统地向ta传递我的思想。在即时通讯软件里,这些表达都意味着长篇大论,在现代人看来,这是奇怪的。
我们也不知道对方是否有时间和足够的情绪准备来处理我们七零八碎的表达,我们失去了对伴侣的尊重。在即时通讯的世界里,两个人的关系也趋向于变得碎片化,然后瓦解在消费主义和现代世界营造的幻觉泡沫里。当然,这不是工具的问题,这依然是人的问题,一个意识不到问题的人,是不会有所行动、有所创造的。
我在电影中感到的克制更多的来自英儿。在很多场合,她的表达都极为克制,或许因为她知道有的话不必说,听的人是懂得的,这是一种极致的浪漫,我的词汇过于贫乏,浪漫不足以概括这种境况,有人懂得,不只是浪漫,也是人生的幸运,更是极大的精神愉悦。对英儿来说,有的话说了也无益,不会有什么改变,譬如当她看到林冲被师傅伤害,气冲冲地回到家,本想把发生的一切向父亲告状,却发现父母在低声议论黄老板和林冲的禁忌之爱。她便止口不言。甚而对于林冲的爱,及至他死去后,才真正地说出口,这种感情一直在发酵,一直在隐藏。
这种克制所带来的美感,是一种心领神会的知道,语言在此刻显得多余,语言也不足以表达这种克制所能表达的。
2.一种危险的感情
英儿和徐少东都爱林冲,但这种爱是怎么来的呢?一开始的旁白就说了,与周遭的现实相比,英儿更理解戏中的世界和人物。她对戏剧的热爱,导致她对演员产生一种“爱屋及乌”的感情,这种感情夹杂着她对艺术的美好想象。但对林冲这个人本身,她真的“爱”吗?这是值得怀疑的,她自己也是意识不到的。
对徐少东来说也是一样,他还没见到林冲,单单听到那句唱词,就已经被俘获,这全然是因为他自己漂泊的经历被那句唱词照见,他对这唱词、这部戏甚而对林冲这个角色,投射了太多个人的感情,但对林冲本人,他真的“爱”吗?这也是值得怀疑的。
林冲这个人,身世凄惨,幼时被班主从庙里捡来并抚养,从后面的剧情也能推知,他被班主性侵,成年后又被当做摇钱树,这一生都只是一个工具人,恰好这一出《夜奔》与他的身世契合,因而他能把这戏唱成压轴。他连字也不认得,在少东和英儿两个人眼里,他在从事艺术工作,但对他而言,唱戏不过是一份糊口的工作,戏子更是社会的底层。
两个人因为对艺术的痴迷,转而“爱”艺术背后的创作者,我并非暗指两个高社会地位的人不可能爱上更低阶级的人,而是:假如林冲真的睡在了少东的枕边,还会有这样千回百转的艺术人生吗?就这一桩案件来说,失去比得到更能满足这两位追求艺术的人。
两个人的命运因这含混不清的“爱”而改变,我称之为危险,我也感受到了这种危险。为什么这是危险的呢?因为我们对心爱的事物,总是缺少哪怕些微的思考,理性对我们的热爱似乎是一种亵渎,因而我们会心甘情愿地让自己陷入困境。这不能不说是危险的。
对《夜奔》回味无穷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一位疯癫的同妻
一.电影《再见,南屏晚钟》是在大陆非常少见的“同妻”题材,对岸台湾已经拍过一些优秀的该题材的电影,但给人的感受是,虽然电影很真实,但总觉得还是与我们有些距离。《再见,南屏晚钟》将这种距离感缩小了很多,它讲述的是发生在大陆的同妻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