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微博上看到過前半截的膠片洗壞了的消息,第一反應是可惜,但是看完又覺得河錯很大的一個魅力來源就是模糊的噪點(偶發的白色壞點)帶來的冰冷質感,這種刻意營造的氛圍讓我莫名其妙想起《東宮西宮》,大概是因為同年代發生還有許亮和阿蘭設定還挺像的緣故,本同人女雷達真是不合時宜響了哈...
即使沒看過原著,小說和電影基本語言的泾渭分明也還是可以分辨的,電影中的場景設置非常夢幻和荒誕,也是文字描寫給不到的沖擊,肅穆的門打開是殘垣斷壁,走進電影院是盛在台前的辦公室,噼裡啪啦的落雨打破河的甯靜;角色設定也夠超前的:被同伴排擠、向往犯罪的孩子;斯德哥爾摩到發掘受虐性癖的幺四婆婆;抱有文藝逼幻想、不倫的王宏錢玲私情;被害妄想加異裝癖的許亮。
比起上一部同樣虛無主義,同樣以“瘋”為主題的《宇宙探索編輯部》,《河邊的錯誤》無意探讨“人”之外的東西。編輯部幾個心懷夢想和詩意的普通人,在廣闊的曠野、無人的高山遊蕩,河錯卻選擇逼仄的巷子和小鎮,人物也更加特殊和邊緣化。不同于編輯部積極乃至溫暖的基調、文青哲理與浪漫的思考,河錯是冷峻中的亂序,是病患的呓語和谵妄。
《河邊的錯誤》最出彩的片段絕對是馬哲詭谲的夢境,最精髓的點也在于夢境中毫無邏輯的走向,無常的命運無序的世界,順着神經錯雜的脈絡結成惡的果實,控訴着人性欲望與外部環境的矛盾。幾個活生生站在馬哲面前又死去的人嗤笑着,像被馬桶沖走的拼圖陰魂不散的出現在牆上,10%的孩子最終接過瘋子的班,把石頭一顆顆放在馬哲的心上。所以以此将現實和夢境看作平行世界的話,也無所謂“看得懂”與“看不懂”了,一部分人認為馬哲在意識到現實無解後,臨近精神崩潰的邊緣,臆想了圓滿的結局;另一部分人選擇相信擁有三等功,完整的拼圖,幸福的家庭是現實。我還是對結局是否有明确答案持有懷疑态度的,就像開放題很難拿到滿分!不過其他毛病都是小事,隻有曾美慧孜的角色安排的太沒意思了值得說道說道。
ps.如果要選今年文藝片中最喜歡的驚悚片段,我要提名上文提到的兩部!《河錯》車裡的磁帶和《編輯部》閉眼數數烏鴉亂飛,在黑暗安靜的電影院緊張到仿佛能聽到心跳,是迷幻又澎湃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