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雜陳,尤其是看到最後引用雨果的語句後。先說優點,影片對于現在法國社會的暴力展現很出色,導演在拍攝自己曾經最熟悉的生活,這種豐富人生體驗成就的真實感是無法通過想象帶來的,尤其是最後一場戲非常有張力。

而問題出在導演的立場上(對于一部議題電影,立場是影片無法被忽略的評價标準之一)。似乎很多人認為導演是中立的,導演在訪談中好像也是這樣表達的,但結尾對于《悲慘世界》的引用估計會讓很多不知情的觀衆産生誤解。很多評論說本片深刻展現了暴力和仇恨是如何形成的,感覺不然,事實上影片恰恰呈現的是較為膚淺的一面(也是導演在日常生活中最能直接觀察到的一面),即現實中執法者的野蠻和違法者的仇視之間的惡性循環,但對這種循環産生的根本原因基本沒有提及。很多影評中談及的移民政策、殖民問題等都是由影片内容聯想到的,而非影片本身完成呈現了的。

還有很想講的一點是,我們承認很多人的惡是由環境造就的,但也不能否認部分人的惡并沒有那麼多“客觀理由”,至少大多數孩子都沒有成為誰都無法管教的伊薩。不僅在國外,在國内屢屢發生的極端案件也證明了這一點。當唐山打人案發生時,人人都覺得将這些地痞流氓痛打一頓是再合理不過的,而事實上伊薩長大後就很有可能成為這樣的渣滓。那麼問題是,沒有人試圖教育和感化伊薩麼?顯然各方都在做出努力,但無濟于事。在結尾高潮中,伊薩明明知道三個警察中有幫助過自己的人,但下手時仍然沒有一點顧慮(可以想見如果不是警察舉槍他會果斷扔下燃燒瓶)。說以上這些的意圖并不是在說很多惡人都是天生犯罪人,而是導演偏偏選了這樣一個極端的例子,又試圖告訴人們“沒有壞的種子”,實在讓人不能接受。信奉這種話的人,當遇到流氓惡霸時,千萬要以悲憫的态度對待他們才行,切不可生了悶氣又回頭幻想着揍他們一頓該多好。如果将重心換到一個不那麼頑劣的孩子身上,或者幹脆去掉最後對于《悲慘世界》的引用,都會讓人信服很多。

最後,一個值得玩味的問題是,青年幫們襲擊了警察,襲擊了市長,襲擊了鐵公雞,但為何偏偏不敢去襲擊那些把他吓尿褲子的吉普賽人呢?這個問題的答案,也許一定程度上昭示了暴力和仇恨成為法國社會長久以來無解問題的原因。惡人需要惡人磨,但這個簡單的規則,卻恰恰是現代文明社會所不能接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