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阿裡因走私險些落網的情節過後,影片便着重設置一系列造成阿裡精神高壓的事件,從被親人誤解到被警察勒索。其中有一處觀感不太對勁的地方是,先前三次以旁白形式引導觀衆理解阿裡行為的是妹妹,而正當阿裡逃難到家,驚魂未定之餘發起責難的也是妹妹,那,妹妹怎麼了。我相信諸如此類的磨難在阿裡生活中時有發生,妹妹的多日的擔憂轉為埋怨或許也能視為人之常情,然而,如此集中地将磨難累加在電影文本中,便使得高潮的鋪墊呈現出一種苦情劇特征,所謂一捆接一捆的稻草。

在阿裡向政府投之以怒火的場景中,導演在阿裡身旁設置了一個十分醒目的瘋子,因此,阿裡嘶吼式的控訴總是伴随着瘋言瘋語,這似乎在說阿裡的行為與瘋子别無二緻(盡管是路人視角,但同時也是觀衆所見)。一旦把人的行為病理化,其訴求就會喪失正當性,這直接影響到結局的自焚,從周圍人的視角來看,無非又是一次無能狂怒,聯系阿裡第一次收到銀行的讨債通知時瞬間被激怒的反應,這就使得影片顯出一種《鬼子來了》式的底層批判。那麼問題來了,導演讓我們跟随阿裡的視角以便共情這樣一個被苦難摧殘的底層,又設置旁觀者的目光把阿裡作了愚民化處理,觀衆怎能同時做到卷入與抽離?

結尾處,導演将自焚行為與漠視的路人并置在畫面中,我的疑惑首先是:真的能做到視若無睹嗎?如果能,在《投奔怒海》中前1/3處的插曲式情節——小孩扒屍,已經遠強于本片高潮情節,當然我不是在比較現實情況中越南與突尼斯兩地人民何者處境更慘烈,隻是在影片經過層層加碼後,甚至輔之以餘韻悠長的拉鏡頭的高潮段,僅僅是在為“小販自焚”這一起衆所周知的重大曆史事件做圖解式的直譯,是難免令人覺得洩氣的。那,如果不能,即自焚換來的并不是影片所呈現冷漠的人群,其實這才是引爆阿拉伯之春的真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