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愛的人是不是一定要結婚?

延續了幾千年的婚姻制度是必須嗎?

你的父母大概率會給出堅決肯定的回答。

而摩梭族人則表示:結婚有什麼好處?想不到……

對,就是那個以“走婚”聞名的摩梭族。

摩梭人是我國唯一的男不娶、女不嫁,卻依然幸福度很高的民族。

22年前,摩梭女人的愛情觀就已經超前到驚人。

...

摩梭族人沒有彩禮嫁妝、沒有婆媳矛盾、更沒有家暴出軌。

隻有相親相愛的大家庭在一起,守望相助。以現代的眼光看來,甚至比傳統婚姻更合理。

2001年,香港導演周華山為了研究母系文化,在沒水沒電的摩梭山區住了一年多,拍攝了紀錄片《三個摩梭女子》,豆瓣評分9.3,被網友一緻評價為“強烈推薦的冷門紀錄片”。

今天就借這部紀錄片跟大家聊聊神秘的摩梭族,以及他們超前的婚戀觀和走婚制。

三個摩梭女子的故事 (2001)9.32001 / 中國香港 / 紀錄片 / 周華山

...

摩梭人生活在雲南省西北,四川、雲南交界處風光秀麗的麗江市泸沽湖畔,人口約五萬,屬納西族的一支。

摩梭族是中國唯一的母系社會,男不娶、女不嫁,人們終生與母親同住,沒有主流社會的婚姻與家庭。摩梭人重女不輕男,沒有“男壓迫女”或“女打壓男”的問題。

女女男男在性别與性事上輕松自在,人間罕見。

如此平等、自在的文化模式,網友驚呼:還可以這樣?思路一下打開了!

...

摩梭人的感情觀非常單純:一切以感情為主,不摻雜占有欲和物質關系。

不同于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關系,摩梭人的戀愛就真的隻是戀愛,并不會結婚。有了孩子,女方家庭撫養,與男方無關。

摩梭女子表示:“如果我聽别人說我是誰的老婆,我會覺得特别不舒服。我不是他的,他也不是我的,怎麼能說他是我的什麼,我是他的什麼,我是我,他是他,最多我會告訴别人,他是孩子的爸爸。”

這就是摩梭人千百年來的傳統觀念,但在習慣婚姻制度的人看來,卻十分震撼。

...

摩梭族的男人也同樣如此,他們終生都與母親和兄弟姐妹住在一起,并不需要娶個老婆照顧自己,也不需要為天價彩禮犯愁。

他們主要負責養育的是姐妹的孩子,在他們看來,侄兒比親生子女更親。

...

摩梭族被稱為“世界上最後一個女兒國”,不是說這裡隻有女性,而是家庭關系中沒有父親這個角色,生活在一起的男性長輩隻有舅舅。

摩梭人家庭成員為母系親屬,父系親屬并不屬于自己的家庭成員。所以家裡沒有翁婿、婆媳、妯娌、姑嫂、叔侄等關系。

而舅舅的地位也很高,不會有男權社會中,女性家庭成員低人一等的現象。

摩梭人有句格言:“天上飛的鷹最大,地上走的舅舅最大”。從格言可看出舅舅的社會地位。

...

而摩梭族最被外界熟知的是他們獨特的婚俗:走婚。

青年女男透過歌唱、舞蹈向心上人表達心意,具有感情基礎後,二人均同意,可以進行“走婚”。

走婚時,男方隻能在入夜後偷偷潛入(摩梭人稱為“摩入”)女方“花樓”(即女方房間),與女方同床後,天亮之前離開(“梭出”)。

...

而且走婚也非常自由,老奶奶說,以前女人與一個男人穩定後,還是可以偷偷與其他人走婚,這個男人并不會生氣,别人也不會說三道四。

...

摩梭族的包容度更是令今天的我們汗顔,摩梭長輩都不會幹涉走婚,不存在“催走婚”這件事。

“有些人跟很多人走婚,有些人隻跟一個人走婚,有些人從來不走婚,都是很自然的。”

...

60年代後期到70年代初,摩梭族也被強制實行過一夫一妻制。

當時很多摩梭女子嫁到丈夫家,等于變成了他們大家庭的一個外人,生活習慣和價值觀的差異,産生了很多矛盾。

...

因為母系家庭一般不分家或很少分家。

在摩梭人的傳統觀念中,分家意味着對祖輩老人的不恭,意味着争财産,這是十分恥辱的事,會受到世人訓斥。

所以,即使是幾十人的母系大家庭,也充滿了歡樂祥和的氣氛。

孩子們有着歡樂的童年,得到衆多母親的愛,老人們安度晚年,無愧地享受天倫之樂。

...

當代社會,家庭矛盾經常升級流血暴力事件,很多人擔心的養老問題更是無解。

神奇的是,摩梭族似乎輕松解決了這些問題,隻是用母親取代了父親的權力地位,以及取消了婚姻。

人們驚奇地發現,這麼做之後,男人女人的矛盾少了,幸福感上升了,這背後的道理值得深思。

所以相愛的人必須結婚嗎?

在近代文明的語境下,愛情的地位也許被渲染得太高了,動不動就“一生一世,海枯石爛,你是我的最愛,永遠的唯一”。

然而,摩梭人卻潇灑地表示:“我有那麼大的一個家,有我的外婆、媽媽、姐姐、哥哥照顧我,他的愛隻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是不能和大家庭的愛相比的。”

*本文作者:R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