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開頭,12 歲的小演員 Nykiya Adams 飾演的主角 Bailey 和她年輕的父親 Bug(由獨一無二的 Barry Keoghan 飾演)在 scooter 上疾馳過兇猛卻又充滿生命力的英國底層街區。背景音樂是 Fontaines D.C. 的 Too Real,愛爾蘭口音嘶吼着“Is it real for ya?” —— 這是一個很精彩的開場。
對《鳥》的理解就如同片名一樣,需要從貫穿全片的動物性入手。Bug 全身覆滿動物刺青,他的臉上紋了一隻巨大的蜈蚣。Bailey 潛入水下,在渾濁的棕色的水中她看到無數遊動的魚,從水下探出頭來,還是英國渾濁的天空,旁邊有一隻雪白色的海鷗。廉價公寓的女租客養着一條巨大的金色蟒蛇。Bug 從科羅拉多搞來一隻蟾蜍,為了讓它分泌體液(這種蟾蜍的體液可以用來制作緻幻劑,他想借此為自己的婚禮籌錢),他們對着蟾蜍深情演唱 Coldplay 的 Yellow。在母親的家裡,家暴的情人用啤酒瓶殺死了一隻獵狐梗。
在這個意義上,《鳥》中的人比這些動物意向更具有動物性。Bailey 今年 12 歲,她的父親 Bug 剛過三十,而他又要結婚了。Bailey 是非裔,Bug 是白人。Bailey 的兩個妹妹和一個弟弟和母親生活在另一片貧民區,家裡又搬進來一個暴戾的白人男性。Bailey 的隔壁住着 Hunter,Hunter 是白人,今年 17 歲。Hunter 是 Bailey 的哥哥 —— Bug 在 14 歲時有了他。而 Hunter 剛剛緻使另一個 14 歲的女孩懷孕 —— 他們密謀逃往蘇格蘭,但私奔的早晨女孩沒有來,他哭得天昏地暗,Bailey 和 Bug 把他從車站帶回家 —— 他套着三件衛衣,因為蘇格蘭冷得刺骨。
而由 Franz Rogowski 飾演的“鳥”(熟悉**佩措爾德**的觀衆一定很愛他)則象征着另一種動物性。他以一種陰柔的、模糊性别的方式無中生有地出現在草地上與 Bailey 相見。他想找回自己的父母 —— 但母親早就死去,父親早就再婚且再也不願要小孩。在最後的關鍵情節中,他從抽象的鳥變成具象的鳥,用一種機械降神的英雄姿态完全改變了整個故事的進程。我認為這是影片一個令人迷惑的敗筆。
《鳥》屬于這樣一類電影:它出現在每一位成功導演的作品序列的中間,它(幾乎有些功利性地)為電影節而創作卻沒有獲得獎項,它不算糟糕但也當然算不上出色,它沒有濺起多大的水花,幾乎隻有偶然間走進影院或者有意識地想要補完某位導演或某場電影節的觀衆才會去找來它看。但對于所有 —— 有意或無意 —— 看到這部電影的觀衆來說,你總會感受到一點點動人的私人情緒,就像電影裡永遠站在廉價出租公寓樓頂的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