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包”好,還是“賜婚”好?  
——就教于電視連續劇《紅樓夢》編導    
重野  
電視連續劇《紅樓夢》已攝制完成,最近試播,報刊上一片叫好聲。筆者沒有看到試播,但讀了報刊對劇情的簡單介紹,有些想法,不揣淺陋,就教于編導。   寶黛婚姻悲劇,編導獨出心裁,把王熙鳳的“調包計”改成元妃賜婚,我認為這樣改會沖淡這場悲劇的性質。作為封建貴族的賈家,他們選媳婦有他們的标準。如果隻能從寶钗與黛玉之間選擇的話,當然要選能夠秉承封建道德傳統,忠厚賢孝,溫柔大方的薛寶钗,而不會去選擇與寶玉離經叛道的思想合拍,尖酸刻薄,又體弱多病的林黛玉。作為封建社會代表人物的賈母所想的是綿延賈家的世澤,因此她才會狠下心來,不顧平日百般疼愛的嫡親外孫女的死活了。但她又不能不考慮寶玉與黛玉之間的愛情,因此王熙鳳才得機會使出“調包計”。看來,即使沒有“調包計”,結果也會是這樣的,這是寶黛婚姻悲劇注定的結局。現在改成“賜婚”,好象君命難違,寶黛的悲劇是皇家造成的。這就把小說和戲曲中的“黛玉焚稿”、“寶玉哭靈”等激動人心的情節都抹煞了。觀衆能接受嗎?  
再說,按照流行版本(程乙本)《紅樓夢》中的情節安排,在寶黛的婚姻悲劇發生以前,賈元妃已經死了。她的死是已經蛀空了的賈家封建大廈開始衰敗的象征。如果元妃在,恩寵日隆,賈家不會失勢,賈政不會被彈劾,更不會被剿家。電視連續劇的編導卻讓她活下來了,好象專門等着“賜婚”,賜了婚再死。這在情節安排上大不如原著。  
再說王熙鳳,她在寶黛婚姻悲劇中扮演的角色,正符合這個人物的性格。有了王熙鳳的“調包計”,才使這場悲劇演得有聲有色,一方面喜燭高燒,鼓樂聲聲,賈寶玉在成婚;一方面孤燈明滅,凄凄慘慘,黛玉在焚稿。結果一個含恨而逝,一個出家為僧。改成賜婚,即使劇中仍然出現這類情節,也會顯得蒼白無力,失去激動人心的風采。  
現在研究《紅樓夢》好象也要有個正統,這個正統就是“脂評”,不是“脂評”的就不符合原著精神。依我看,高鹗的續書這一章寫得最精采,也最符合原著的精神。曹雪芹未完成的部分,僅有些曲目和個别章節,這也表明作家在這些章節上還未思考成熟。不能以“正統”來否定高鹗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