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強 ( 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2017級博士研究生 ) 、鐘大豐 ( 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教授 )

( 本文原刊于《當代電影》雜志2020年第4期 “重寫電影史” 欄目,在此對原文叙述及字句錯漏、不順之處亦有做增改 )

提要:《掙紮》是天一公司出品的一部進步電影,由裘芑香導演,是中國最早的有聲電影之一,也是天一公司目前僅存于世的電影。影片在叙事上直接表現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在法統秩序方面的表述異于其他左翼電影和進步電影。在藝術風格方面,抒情段落和叙事段落的關系與中國文藝傳統有密切聯系,場面調度和視覺語言也有豐富的表現力,聲音的運用體現了中國有聲電影初期的某些特征。《掙紮》對我們認識 20世紀30年代的電影發展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天一公司 掙紮 裘芑香 有聲電影

1933年,天一影片公司 ( 以下簡稱天一公司 ) 出品了裘芑香導演的影片《掙紮》,集中放映于1933年10 - 11月間,直到1934年,也有該片放映的廣告,此後便無相關記載。2012年,香港電影資料館幸運地在美國舊金山華宮戲院搜集到影片《掙紮》,方創傑先生 ( 舊金山華宮戲院創辦人 ) 将這部遺失多年的硝酸片拷貝捐贈給香港電影資料館。香港電影資料館委托匈牙利 Magyar Nemzeti 電影工作室進行數字修複,并制作了這部影片修複前後的對比視頻。2019年11月2日,《掙紮》( 修複版 ) 在上海電影博物館、上海電影資料館先後放映,(1)時長約73分鐘。(2)《掙紮》是中國最早的有聲電影之一、最早的進步電影之一,(3)也是天一公司目前僅存于世的作品。該片的重映為電影史研究提供了一個重要範本。

《掙紮》初名《黃昏》,邵醉翁監制,于定勳編劇,裘芑香導演,吳蔚雲攝影,吳印鹹、湯曉丹擔任美術,演員有陳玉梅、劉炳華、張振铎、蕭正中、田方等人。影片講述了鄉村青年馮根發 ( 劉炳華飾 )與小蘭 ( 陳玉梅飾 ) 相愛,馮根發的父親因欠租被地主耿大道 ( 張振铎飾 ) 活活打死,小蘭又被耿大道看中欲納為妾,于是小蘭和馮根發連夜逃往上海,結為夫妻并生下一子。兩年後,小蘭被來到上海的耿大道發現,唆使小蘭的叔叔許榮告發馮根發誘拐小蘭,于是馮根發被判人獄,兒子被送進育嬰堂,小蘭被迫嫁給耿大道為妾。一天夜裡,充滿仇恨的小蘭拔刀刺向耿大道卻反被殺害,耿大道交保後被釋放。馮根發出獄後參軍,在戰地救助難民的過程中發現了仇人耿大道,當他舉槍對準耿大道之時,猛然想起殺敵之槍不應該報私仇,又把槍收回。最後,馮根發和同伴們沖向敵軍的裝甲汽車,身負重傷,含笑死去。

在以往的電影史表述中,天一公司常常因其強烈的商業訴求而備受批評。進入20世紀30年代,鴛鴦蝴蝶派電影和武俠神怪片日漸式微,加之戰争發生和左翼人士進入電影界等多種因素,中國電影需要以非常有力的方式切人現實,适應社會變革下的市場需求,因而表現社會矛盾和階級鬥争的題材開始增多。這是當時被廣泛接受的一種表達方式,并非僅僅是左翼藝術家們的主觀願望。作為天一公司出品的電影,《掙紮》對階級矛盾主題的表現與一些知名的左翼電影相比毫不遜色,具有自身的鮮明特點。《掙紮》非常直接地表現了馮根發、小蘭與耿大道所代表不同階級的差異和矛盾,并突出雙方矛盾的尖銳性,甚至在戰争場面的背景音樂中采用了即使在激進的左翼電影中也沒有出現過的《國際歌》旋律。這部影片在天一公司的作品中是一個罕見的題材,但在處理這一 “進步” 題材的過程中,影片又表現出了與許多左翼電影和進步電影不盡相同的情節處理方式和藝術風格,其背後體現着獨特的社會認知和藝術觀念。從這些視角進行分析,可以對我們理解當時電影的意義生産和藝術經驗帶來一些新的啟示。

一、裘芑香與《掙紮》的放映

裘芑香(1898—1959),譜名建恂,字芑芗,籍貫嵊縣( 今嵊州 ),中國早期著名電影導演。裘芑香賦性穎悟,1915年在杭州安定中學讀書時就在《學生雜志》上發表了《遊虎跑泉記》,文筆頗佳,後以函授生身份就讀于上海美術專科學校。1918年,他在《勤業》雜志上發表了《國粹畫刍言》,顯示了對繪畫的深刻見解。1921年,裘芑香加入上海晨光美術會,次年在該會所辦第二次展覽會期間,所作山水畫被一名日本畫家買去。除發表詩文作品外,裘芑香也通曉曲調音律,閑暇時常觀看電影。

...

1933年10月7日晚,經過天一公司與租界當局的竭力交涉,《掙紮》終于在北京大戲院正式公映,票價分四角、六角和九角三種,并以 “租界當局複檢通過” “租界電檢會會員旭先生謂該片為中國最佳的有聲巨片” 等話語引讀者注目,至1933年10月14日,前後一共放映八天。如果說《掙紮》所遭遇的檢查風波是天一公司始料未及的,那麼租界檢查事由反而給影片宣傳提供了一個機會,賦予影片一些神秘感。經過複檢,天一公司對影片主題重新進行定位,将 “為生活而掙紮 為戀愛而掙紮 為公理而掙紮 為救國而掙紮” 改為 “澈底暴露帝國主義的猙獰面目!激勵整個弱小民族的反帝戰争”,以民族主義的話語激起更多觀衆的認同,并在此後的《申報》廣告中延續下來。有趣的是,租界當局電檢會最初禁映《掙紮》的原因除 “反帝” 之外,也認為影片中對 “勞資紛争” 的表現有些過分,但是天一公司在改映廣告中隻提到了 “反帝”,卻沒有提到 “勞資紛争”。既然租界當局因 “反帝” 禁映影片,廣告内容卻反其道而行之,凸顯民族認同式的 “反帝” 字眼,這種前後矛盾的現象映襯了當時的暧昧語境。20世紀30年代, “反帝” 成為一種可被民衆感知的具象化意識,從公司經營的角度來考慮,民族認同也演變成具有流行意味的文化宣傳策略。從當時的評論來看,對《掙紮》的态度總體上是正面的。有報道指出:“全劇意誠強烈,結構緊湊,為近年來僅有之國産佳片。”(14)也有評論提到 : “這是天一公司曆年來出品中之最好的一部影片,也是導演裘芑香在技術上最成功的一片。”(15)在誇贊的同時,大家也對表演、劇情等方面提出了批評。

影片在公映期間 “賣座極盛”,公映後北京大戲院接到多方來函要求複映,便與天一公司商妥做好複映的準備。1933年11月8日,《掙紮》在北京大戲院開始複映,日間二時半、五時半與夜間九時一刻開映,票價同樣分四角、六角和九角。其廣告仍将 “租界當局一度禁映” 放在醒目位置,同時标明 “暴露帝國主義獰惡面目 奮勵弱小民族戰争” 口号。11月12日,《掙紮》又在位于愛多亞路成都路口的光華大戲院放映,此後更相繼在明星大戲院、東南大戲院、西海戲院等專映國片的影院放映。根據《申報·本埠增刊》1934年8月30日的廣告來看,位于法租界八仙橋的黃金大戲院最後一天放映《掙紮》。據現存資料記載,這也是該片在民國時期的最後一次放映。此廣告中标明 “為生活、戀愛、公理、救國而掙紮” 字樣,這種溫和式的表達與《掙紮》早期公映廣告中體現的強烈民族主義情緒有所不同。

二、叙事症候:階級矛盾與法統秩序認同

天一公司在成立之初就采取了家族式管理,邵醉翁是公司的實際掌權者,也是内容生産的執行者。天一公司常以犧牲藝術質量為代價,重視商業利益的得失。這種作風不僅受到同行非議,在電影史上的評價也相對不高,但是其明顯的類型意識成為一種特色。也有人認為天一公司早期拍攝的大量古裝稗史片和武俠神怪片,“驟觀此種稍帶幾分神怪色彩之故事片,自覺耳目一新”。(16)這種類型化生産有一定意義,但其間夾雜着舊倫理道德觀念,也不乏粗制濫造,對當時電影産業急功近利的商業投機之風有所助力。趕拍、搶拍是天一公司擅長的商業手段,例如民新影片公司花費半年多時間攝制《木蘭從軍》,力求藝術上的精湛;而天一公司簡單搭建布景,用十餘個演員不足一個月便攝制完成了《花木蘭》,搶先在各地放映。

20世紀30年代之後,市場變化迫使天一公司開始尋找新的創作題材,主要轉向都市愛情片和具有左翼色彩的影片。後者主要有《母親》《追求》《生機》《掙紮》等,其中《掙紮》受到的評價最高。多數評論對《掙紮》的進步色彩持肯定态度。左翼電影評論家王塵無 ( 筆名摩爾 ) 在《申報》上發表了評論,認為天一公司之前的作品像《生機》《一夜豪華》具有改良主義色彩,轉到《掙紮》這種現實主義題材的創作,能夠看到利害不同的兩個人群不可調和的矛盾,在觀念上是一個較大的飛躍。(17)荷英女士稱《掙紮》“暴露了豪紳地主資産階級壓迫農民的慘狀,并對于統治階級的法律,也有相當的抨擊,同時還揭穿了帝國主義以武力侵略半殖民地中國的猙獰的面孔。在大體上說來,總算是一部意識比較正确的影片”。(18)影片所呈現的階級叙事是有目共睹的,天一公司的轉向滿足了人們對進步主題的需求。但是《掙紮》對 “進步” 主題的呈現又帶有自身的方式,體現在沖突的建構和解決、影像風格的多方面表達上,也折射着創作者對當時具有話題性意味的階級矛盾和勞資矛盾的理解。

《掙紮》表現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并轉化成具有個人恩怨色彩的故事,其激烈的矛盾沖突以及巧合式的設計,更像是情節劇的叙事方式。馮根發與父親在受到地主耿大道多次壓迫時,沒有實質性反抗,隻在最後參加戰争時才走上了民族反抗的道路,并放棄了私人仇恨。小蘭所能做的也隻是和馮根發從鄉村逃到上海,在刺殺耿大道時反而犧牲了自己的性命。在馮根發、小蘭所代表的農民和工人身份與地主耿大道代表的封建階級和資産階級的沖突到達頂點後,影片并未采用有效的反抗 ( 複仇 ) 手段,而是轉借民族矛盾和民族鬥争消解個人恩怨。這種處理受到了很多質疑。王塵無非常尖銳地指出: “他把國際戰争當作公仇,把壓迫貧農的耿大道,當作私仇是最大的錯誤,因為 耿大道之壓迫貧農,并不是個人的事,而受壓迫的, 也不是個人,所以這絕對不能當作私怨 ! ” (19) 其他評論也注意到這個問題:“而每個片段在編劇者并沒有用相當的方法使它連續起來 …… 這使觀者在看完了 《掙紮》之後,無論怎麼也得不到一個統一的印象。” (20) 影片表現了階級矛盾卻沒有正面回應階級鬥争,對于 “《掙紮》裡不掙紮的表現”,(21) 大家的态度基本一緻。 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中也提到了這個問題,認為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割裂開來甚至對立起來,就無法看出其間的辯證關系,同時,對于影片将民族矛盾看 作高于階級矛盾的做法是持肯定态度的。(22) 馮根發是怎樣參加戰争的,為什麼會參加戰争,是什麼身份, 甚至這是一場什麼樣的戰争都沒有交代。(23) 戰争隻是提供一個建構沖突的情景,人們可以引入更多的生活經曆來想象和介人,這是呼喚民衆情感認同的一種方式。

...

—————————

(1)2019年11月2日上午,上海電影博物館舉辦了《掙紮》( 修複版 ) 的專場放映及交流活動,香港電影資料館何思穎研究員到場分享了影片的發現與修複過程。當日下午,上海電影博物館和上海電影資料館面向公衆放映該片。上海戲劇學院石川教授與何思穎研究員為此次放映交流活動做出了很大貢獻,同時也看到了工作人員為呈現高水平的修複質量所付出的努力。結合影片内容,故稱《掙紮》是一部具有左翼色彩的進步電影。

(2)根據《教育内政部電影檢查工作總報告》中 “準演國産影片一覽表” 記載,《掙紮》的卷數為9卷,故推測此版本為殘片。

(3)依現存資料,《掙紮》的監制、編劇、導演三個重要崗位并非由左翼人士擔任,而吳蔚雲、吳印鹹、湯曉丹、田方等人在片中的貢獻難以衡定。

(4)顧肯夫《神州派》,《神州特刊》1926年第3期,第12頁.。

(5)參見《中國電影藝人訪問記(七)》,《申報·本埠增刊》1933年10月3日,第5版.另外,1934年1月5日《申報·本埠增刊》刊登的<青春之火>的導演》與《人文嵊州》2016年總第6期刊登的《早期電影導演裘芭香先生傳記》中,均将其記為 “美術部主任”。

(6)愛美劇,英文 Amateur 的音譯,是20世紀20年代在國内興起的一種戲劇主張。本意為不以盈利為目的的非職業戲劇, 但在當時更強調對藝術的追求, 因而一些商業宜傳中借用此稱謂以彰顯藝術水平。

(7)《申報·本埠增刊》1927年9月22日,第2版。

(8)參見《中國電影藝人訪問記 ( 六 ) 》,《申報·本埠增刊》1933年10月2日,第5版。

(9)龍子《<掙紮>中的新曲》,《申報·本埠增刊》1933年6月11日,第5版。

(10)《修剪部分一覽表》,《電影檢查委員會公報》1933年第2卷第25期,第33頁。

(11)《天一影片公司與北京大戲院特别啟事》,《申報》1933年10月4日,第1版。

(12)《申報·“本埠增刊”》1933年10月4日,第11版。

(13)從《申報本埠增刊》1933年10月1-4日刊出的《天一簡訊》《電影小說《掙紮》》《中國電影藝人訪問記》等來看,是為了給中秋節上映的《掙紮》做預熱。結合曆史語境可推測,電影因檢查改映并非是天一公司主動的商業策略。

(14)《申報》1933年10月8日,第14版。

(15)森君《<掙紮>之我見》,《申報·本埠增刊》1933年10月15日,第7版。

(16)徐恥痕編《中國影戲大觀:影印珍藏版》,鐘大豐、吳冠平主編《中國電影史料影印本叢書》,北京:東方出版社2015年版,第45頁。

(17)(19)摩爾《<掙紮>評》,《申報·本埠增刊》1933年10月10日,第11版。

(18)荷英女士《評<掙紮>》,《文化界》1933年第1卷第3期,第95頁。

(20)葉青、黑星、意之《評<掙紮>》,《晨報·每日電影》1933年10月9日,載廣播電影電視部電影局黨史資料征集工作領導小組,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編《中國左翼電影運動》,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3年版,第530頁。

(21)其然《<掙紮>看後的話》,《申報·本埠增刊》1933年10月18日,第5版。

(22)參見程季華主編《中國電影發展史 (上) 》,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63年版,第284頁。

(23)雖然《申報·本埠增刊》刊載的許幸之《電影小說<掙紮>》一文,以及《中國電影發展史》一書中提到了“一·二八事變”,但此次放映的版本中,沒有交代最後發生的是什麼戰争。

(24)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第五輯第一編《文化 (一)》,南京:鳳凰出版社1994年版,第369頁。

(25)胡蝶口述、劉慧琴整理《胡蝶回憶錄》,北京:新華出版社1987年版,第22-23頁。

(26)佐臨《梅蘭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希特戲劇觀比較》,《人民日報》1981年8月12日,第5版。

(27)湯曉丹《路邊拾零》,《上海電影史料》1992年第1輯,第18頁。

(28)據夏衍 “編者小引” 中所述, 讨論背景為美國電影中 Talkie ( 對話電影 ) 漸漸取代了Movie ( 此處指無聲電影 ) 的現象。此次讨論共有19人參與, 出版于1930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