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劇是近些年來看到的比較有水平和野心的作品,看完後思緒萬千,不知道如何寫第一句,想來就是:德性不足,必有災殃。這個故事好就好在是一處悲劇,盡管不是所有角色都配得上悲劇的意味,僅王和盈盈而言,他們的故事太真實,太令人無語、無助,始終是充滿悲劇感。
而悲劇的題眼在于德性,我們的德性是抓住命運的觸手,有什麼樣的德性,就有什麼樣的結局。所有痛苦和可怕的後果,來自于王良生父他們家,意思、劉三成、劉大福和孫彩雲,包括過來王良這些人的自私,殘忍,無恥造成的。他們每次面臨選擇時,都選擇了保全自己而毫無仁慈的犧牲他人。其中就數王良親生父親、劉三成和劉大福最可恨。
劉三成那人畜無害的樣子背後,隻有平庸的,平淡卻深入骨髓的麻木不仁,這同時顯得那麼的可憐,那麼的真實。劇中的事完全可能在現實中發生,那麼可以想象,現實中劉三成的鄰裡普通人不了解來龍去脈,隻會心疼劉這個老父親。畢竟,獨自撫養倆孩子成人(某種意義上成才),這一樣也夠人同情。同情和痛恨同時出現在人的心靈中,這隻能說是悲劇。
程春也如此,她的生活肯定令常人不恥,也不解,何必呢?她那麼勤勞努力,怎麼活活不下去呢,為什麼接二連三的相信那些狗男人,然後步步走向深淵呢?她令人同情也令人唏噓,我最心疼她。
劉大福是最令人可恨的角色了,自私自利虛僞無恥,沒有擔當,心狠手辣,難怪他嶽父絕不想擡頭看他,哪怕一句話都不說,大福還無所謂的過日子。好歹多多是個可愛的小孩,他也是當父親的,他連一點恻隐之心都沒有……真不知道還能怎麼形容這種無恥之徒,按孟夫子說,這樣的人畜生不如,簡直侮辱人這個詞。但是,他太典型了,生活中身邊這種人大把,眼看着他們過得那般辛苦和悲慘,又難免替他們哀怨。悲劇啊!
陳江河也如此,他的生活也許在前妻看來是窩囊,在他看來可能是無恥,但是我們看來是英雄一個,他放逐自我看起來很浪漫,因導緻師父成植物人而内疚又令人心疼和感動,他何嘗不是标準的悲劇英雄呢。
丁寶元的故事一聽就是悲劇,不聊也罷,願天下被冤枉之人都能得到冤屈昭雪。
陳的師父是全局的局外人,他成植物人了,令人悲傷,但是也就是他早就看破了這荒唐的一出戲,盡管他沒有來得及破案,但是他始終是一道光。是他道出了那個關鍵的故事内核:破案破的不是此時此刻,而是案中人的一生,是這些劇中人的喜怒哀樂。當我們真的願意去了解他人了,我們才能明白當下發生的事情的因果。師父是這處戲劇中的盲先知。
悲劇的主角是王良母親,是程春,是劉盈盈,是孫彩雲。都是女性,本不該如此,不是說古代悲劇故事都是男的,所以這處悲劇的主角也應該是男人。不是這樣,我是說,男女不該不平等,女人的命運不該這般悲慘,不該這樣無助和黑暗。一個群體,女性和孩子的遭遇和地位最能體現這個群體的精神層次,可想這處悲劇讓我們看到了怎麼樣的自己:我們活的挺沒勁的。我也是男人,但是我做了什麼?騎着馬,幫家暴的朋友追回了他妻子?還是,給了她人無謂的希望,一直欺騙和利用她了?還是……?我們挺沒勁的。
所有悲劇的題眼就是悲劇中每個人的德性,每個人在他的特殊時刻,按其本性作出了選擇,并因此迎來了那黑暗痛苦的面具。試想,劉三成在第一時間把兒子送進去了,反思自己教子無方,結局會不會是不一樣的呢?但是,這就不真實。這就叫,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