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的不談,就說說在導演的心裡到底有沒有想過讓兇手出現在畫面裡,因為是沒有偵破的真實案件,安排一個大家都看到的兇手也不符合事實,難道就不可以暗示一個嗎?

電影的結局沒有找到兇手,而真實事件的兇手過了多少年才找到。當時也不敢說設計一個違背真實案件的結局,但是導演還是安排了一些小小的細節來暗示兇手就是一個普通人,壓根沒有注意到的人罷了。

...
根本不會注意到的路人

不看很多遍,根本不會在意這個,一個騎着自行車,黑色上衣白色褲子的的普通路人。

...
警察監視嫌疑人

電影的最後警察在監視嫌疑人

...
嫌疑人走後鏡頭向左搖向自行車

...
為什要給這麼一個自行車的畫面?

首爾來的警察在監視犯罪嫌疑人,鏡頭從嫌疑人離開的餐桌搖到自行車後又搖到了嫌疑人上公交車,為什麼要搖到自行車呢,肯定不是随意的鏡頭設計,導演在我們根本不會注意到的細節上給出一個讓觀衆自己悟的暗示。

...
騎着自行車的男人又出現了

鏡頭在展示警察追上了公交車的嫌疑人時,畫面又出現了騎着自行車的男人,和第一次出現的騎自行車的男人外形相似,都是在畫面的左側,我想這不是偶然安排,也不是劇組經費緊張多請不起一個群演,而是導演深埋的暗示。再看白天出現的騎自行車的的男子,感覺還是比較清秀的,視覺感受并不是什麼工人或者年紀很大的人,有可能手也很嫩。記着他的服裝,黑衣服,鎢絲燈下黃灰色的褲子。

...
女學生

...
兇手抓着女學生,注意服裝

兇手的服裝也是黑色衣服,在燈光灰暗的樹林裡褲子像是灰色。

...
又出現的自行車

女醫生與女學生在黑夜擦肩而過後,鏡頭的視角給到了從更高的地方看向女學生,兇手在選擇目标,而那個鏡頭角度和内容表示周圍全是樹木,毫無疑問是在沒有路的樹林裡。拉着女學生往上走的時候,畫面給到一個管制警報後店鋪關燈的鏡頭,又出現一輛自行車,這當然不是巧合了,或者導演在暗示兇手把自行車停到這裡徒步走進了樹林。

...
兇手正臉

兇手唯一出現臉的一次 也是長頭發 黑衣服 黃褲子

也許在導演的設計裡,兇手就出現在我們注意不到的地方不止一次,不過是個在電影裡普通的路人吧,警察也是人,隻能注意到有嫌疑的人,察覺不到沒有嫌疑的兇手。

兇手埋的太深了,很難很難注意到,就算注意到也隻能算牽強的解釋,畢竟那個時候還沒有破案。

特殊的南韓時期,獨特的南韓人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