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不止不休》于威尼斯電影節展出,最先看到這部電影的觀衆幾乎給出了一緻好評,也讓這部電影備受期待。3年後,《不止不休》得以在全國公映,男二号張頌文此時已因《狂飙》的熱播有了點流量意味。但電影并沒有帶來爆炸式輿論熱潮,這似乎成為影片的另一重注腳。
 ...
... ...
... ...
... ...
... ...
...以下是《影探》和王晶導演的部分對話——
影探:影片在籌備的過程中有遇到挺難過去的坎兒嗎?王晶:實話實說沒有。因為我本身包括我之前跟賈導一起工作的經曆,我就是一個解決問題的角色,籌備的過程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反而難的是你發現不了問題是什麼,你也沒法解決。當然,籌備的過程中,細小的東西有很多。比如說服乙肝戰友們參與到電影中來。比如如何還原2003年北京,現在的北京能不能找到這樣的拍攝空間。還有最開始,我們就覺得這應該是發生在冬天的故事,不管是我還是餘力為(攝影指導),從故事層面還是從影像風格上來說,都認為應該是北京的冬天而不是北京的夏天。當我錯過了第一個冬天以後,我就要再等一年。每個人性格不一樣,我喜歡這種等待的感覺,電影裡面很多精彩的瞬間,其實都是等來的。
 ...
... ...
... ...
... ...
... ...
... ...
... ...
... ...
...王晶:會看,每個平台我都看。
 好萊塢電影裡面經常會有一個情節,蟄伏多年的戲劇導演,終于把凝結自己畢生心血的作品搬上百老彙的舞台,然後他一夜失眠,第二天早晨站着焦急等待報紙送來,從《紐約時報》上焦急地找對他的評價。
 電影也一樣,它被創作完成,被觀衆看到,在這個交流的過程裡面,也是需要反饋的聲音的。但是戲劇看到了,有些建議啊,可以進行二次調整。但是對于電影而言,拍攝完了,剪完了,混音完成,拷貝完成了的話,無法再做調整。所以對電影而言,創作時很難收到普遍性的反饋,而收到反饋之後,你也不能做什麼。
作為創作者而言,尤其是作為一個還挺願意收到反饋的創作者而言,可能是一個比較煎熬的過程。
 ...
...影探:你覺得目前豆瓣評分對你來說客觀公正嗎?
王晶:我來看就是主觀了,評分本來就是一個客觀存在的東西。
影探:有沒有反饋讓你覺得委屈或憤怒?
 王晶:沒什麼委屈的,也不會覺得憤怒。
我覺得如果你是一個關注當下的創作者,這樣的說法可能是給自己臉上貼金(笑),還想當然地認為收到所有的反饋都是如你所願,那為什麼要關注當下,當下它就是複雜的。既然做這樣的電影,就要接受反饋的複雜。
影探:那有沒有反饋讓你覺得被理解了?
 王晶:當然有,從威尼斯面向觀衆到今天為止一直都有。
昨天有一位微博網友給我留言,他說我二刷這部電影,發現你在電影裡面藏了一些東西。他說韓東跟黃江在最後圍繞撤稿發生争吵時,黃江說我看到你之前關于工廠污染的報道。是不是就是因為這篇報道,韓東才被迫離開。
 大家挺有意思,有些東西藏不住,大家也能看到。文/甜茶首發于公衆号影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