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完整标題應該是 《當讨論到我們無可救藥的浪漫主義與現代情愛糾葛的個人主義時我們應該讨論些什麼》(笑)。
近兩年看過的法國電影裡,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莫過于這部《所言所行》。誠然,這兩年法國電影的題材頗多,新題材與新嘗試不少。從安樂死背景的歐榮新片《一切順利》,到聚焦社會問題的《悲慘世界》,小清新的《巴黎夜旅人》,不乏優秀作品。
可唯有法國人刨根究底讨論愛情,才讓我正襟危坐:嚯!聊這個我可就不困了啊。
這部被電影手冊評為2020年度十佳的《所言所行》,像是導演個人的情感投射。不對,更像法國今日少男少女的投射。像一個集齊了侯麥、伍迪艾倫、歐榮的當代縫合怪。好像努力要從這些飽讀文藝書籍、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産階級年輕男女身上,刨挖出一些什麼:你為什麼愛上了她,她又為什麼離開了他。
如果愛情也有意識形态沖突,法國人怕也能為此上街遊行。
當我們能接受跟暧昧對象和她的現男友合租,再舊情複燃;當我們能花一整晚傾聽哥哥嫂嫂的出軌故事,再愛上了自己的嫂子;當老公綠了自己,我卻去找别人的老公扮演新歡成全舊愛。
愛情在這一刻,好像進化到了下一個時代。
可不得不承認,這就是當代人的愛情,隻是我們少了一些drama,而法國人多了一些坦然。
有人說忠貞不渝的愛情是一種責任和能力,可在我看來,對情感收放自如也是一種能力,這不是與生俱來的,更多像是一種需要環境、需要練習、甚至需要積累的能力。《所言所行》裡的少男少女并不擁有這樣的能力,他們更像被冥冥中的欲望拉扯,不斷走向這樣的過程。
拿男主角Maxime來說,他先是喜歡上年長的炮友,卻被告知對方其實是有夫之婦;後來遇到發小,求愛而不得,卻眼看她和自己的好哥們談起了戀愛,還邀請Maxime合租;最後戀上了自己的嫂嫂,兜兜轉轉,仍然無疾而終。
你看,難點永遠不是愛上一個人,而是如何在短暫的感情生活裡,完成自洽,調整自己,成全他人。比如你若是男主,在一夜春宵後,美女告訴你,别喜歡我,長久的感情是不能依賴于欲望和愉悅的。你會不會腦袋一熱,就開始死纏爛打,逼人離婚?或是聽到發小說,其實我小時候也喜歡你,但後來并不想跟你在一起了,因為我們倆人感情太好了,所有人都覺得我們會在一起,這很無趣。你會不會又腦袋一熱,非要與發小再續前緣,重拾舊好?
真這麼幹,恐怕就正中伍迪艾倫下懷了。
去讨論當代愛情的快速,讨論過往的忠貞不渝,讨論短暫地愛十個人與長久地愛一個人是不是一樣。總讓我想到自動化的食品生産工廠,在b站這樣的視頻下,總有彈幕冒出來說:“這樣的食物沒有靈魂。”
愛情更甚,說短暫的愛沒有靈魂的人不要太多。
我非常懷疑,是否大部分人都吃得出手切洋芋絲和機器切的區别,或者面條機與手擀面的區别。但至少在情愛裡,我分不出短暫且快速消亡的愛情,與長久陪伴裡的愛情的區别——因為你無法從同一個人身上獲得兩種體驗。
人不是土豆,不是一塊牛排,不能紅燒一半清蒸一半。
在被文藝男女視為愛情聖經的《愛在》系列*中,第一部結束,兩人并沒有直接走在一起,而是分隔9年,分别戀愛、結婚又離婚。這樣的設置一來其實成全了前述的兩種愛情(短暫與長久),二來也很好地迎合了當代男女的戀愛态度:不願一開始就在一棵樹上吊死,必須有與其他人的、不一樣的感情體驗,但最終仍希望能與特定某人走完一生。
這也是《愛在》讨巧的地方,在一開始就告訴了我們,倆人乃是天賜良緣神仙眷侶。于是這一路過來的坎坷、支流和不忠都變得可以接受了起來。
某種角度來說,這或許是愛情上的兩極化思維。
就像小時候我們愛問,電視劇裡哪個是好人哪個是壞人?在情愛片中我們也愛問,到底誰跟誰最後走在了一起,他們最後走到了一起嗎?好像确認了這樣的錨點,才能更好地觀看接下來的過程。
《所言所行》則徹底相反,在觀影開始,我也不斷用這樣的慣性思維去思考:男主究竟會跟誰在一起?可《所言所行》不屑這樣的邏輯,甚至對這種慣性思維嗤之以鼻:當我為男主愛而不得而惋惜的時候,她卻開始投懷送抱了;為男主暗度陳倉高興的時候,他又開始愛情轉移了。
在這樣的世界,過錯被無限淡化,原始沖動和愛意被奉為至上原則。這像是情愛世界的新自由主義,人不再服務和遵守普世愛情守則,而是首當其沖尊重自主意識,為自己的沖動負責,為濫情買單。
沒錯,如果按善惡兩極法去看這電影,那必定是自私自利的全員惡人沒跑了。
造成這樣的不适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太習慣擡高道德的閃光點,擡高道義與規則。即便是在世界災難題材電影裡,都要安排人性的光輝——而且必定是這些光輝,引領人類走出末日與焦土。可曆史告訴我們,在混亂的黑暗之中,在歐洲中世紀與美國西部拓荒裡,拼勇鬥狠嗜血無情才更容易存活下來。
這也是我無法批判《所言所行》中新時代情愛行為的原因。不單因為全員惡人之下,沒有一個人是“高尚”與“道德”的。更是因為感情本就無比複雜,愛之所以為愛,那是沖動、本能、性欲,是嫉妒、占有、崇拜、索取、放肆、愧疚與責任的總和。
我們習慣用不同詞彙,去區隔不同程度的愛意:好感、喜歡、愛。等兩人在一起了,我們又用行為、表現、方式、目的、陪伴時長來評價愛意。這是本末倒置的、主觀诠釋下的愛。
選擇用行為反過來解釋“愛”,是因為人類無法用理性的、達成共識的語言對“愛情”作描述。愛是人類社會最懸而未決、卻又切實存在的情感(或說事物)。也因此,因為語言的匮乏,因為盲目的驕傲,我們總在否認愛意,否認自己的愛意,否認别人的愛意。
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了這匮乏,因這不自知的盲目追逐。才讓人相信“愛”之本身,是能穿越性别與種族,穿越時間與空間,甚至穿越生死而存在的。
同樣,我不僅相信《所言所行》裡瘋狂愚昧的愛,相信他們愛而不得的苦悶,相信他們面對前任的内疚,也相信他們遭到背叛的心痛。這是貫穿整部電影的角色閉環,也是世間感情行為的循環往複。這些愛意、喜歡、沖動與激情,或是嫉妒與占有,索取與放肆,與《愛在》系列裡完滿的愛情不會有任何區别。
那隻是人間情感在不同空間與時間的展現,而我們都在為這不知從何而起的愛意自我進化。
今日,我也想贊美《所言所行》裡的愛情,這是情感生活的社會實驗,是新時代的浪漫主義直覺,是個人主義下的思考,也是一種直面自身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