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第一部楊德昌,沒想到是侯孝賢主演。我喜歡影片本身的中文名,意為Childhood Friends。他的鏡頭沒有溫度,也因此沒有審判,如同台北面目模糊的高樓和顔色跳躍的霓虹燈注視着城市裡的人。高樓和霓虹燈是城市不變的背景闆,但城市裡的人生活随時都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文化每時每刻都在流失 — 閩南語,英語,普通話,日語,語言的切換和情緒的切換一樣自如,語言單一,文化coherent的曆史時期卻早已過去。阿隆是美國背景,少年的夢想是棒球,中年的夢想是移民美國,即使那需要他偷偷摸摸地跟着名不見經傳的表哥住在美國白人區。少年棒球是理想化的運動,酒吧裡中年人之間的飛镖卻是拳頭的暴力,最終化為刀一次一次捅向自己。阿絹是日本背景,讓阿隆和自己回日本,我卻不明白去日本怎麼能是“回”。阿貞的朋友樂滋滋地看阿絹DVD裡的日本廣告,為了看廣告跳過阿隆少棒的視頻,其實不是那麼喜歡日語或者日本,熱衷的是經濟上行的繁榮感,盡管後面我們知道那是日本的泡沫經濟。阿貞是台北中産階級,一口閩南語,但跟随的老闆是大陸人。當大陸老闆離開台灣,她也如無根浮萍一樣,在任何地方都“大材小用”,始終找不到工作。阿欽是本地人,卻過的最慘。阿欽的妻子精神不穩定賭博,阿貞的父親和阿隆的老丈人沒有生意頭腦,借一筆錢花一筆錢,但他們看似對愛人錢财的縱容實際上是對台北社會和經濟最後的信任(confidence),而這種信任在最後也蕩然無存。
楊德昌的鏡頭語言實在太過厲害,善用燈光,夜晚的黑暗中看不清角色的動作,卻能看清霓虹燈和高樓上的FUJI Film 廣告,那紅色刺眼卻不激動人心,是一種weariness。室内的陳設和燈光布局也是讓人每一幀都想截取下來慢慢欣賞。
蕩然無存的文化,青春和資産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Alienation
劇版的《彌留之國的愛麗絲》有很多缺陷,改編不到位,細節有遺漏,但是這依然掩蓋不了這部電視劇的優點。其實第二季中途,我就隐約猜到了“彌留之國”的意義,彌留之國,本就是彌留之際的人創造出的一個空間,讓他們找尋自己人生的意義。找到了就離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