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實話實說,這部劇在劇情上的坑有點多,無論是前後矛盾還是bug之類的,劇本太滿了所以有很多說不通的地方。所以我想主要理性思考一下這部劇裡對人物的刻畫。

首先導演就對這三個主角:響飙勝的缺點沒有任何含糊的刻畫,甚至放眼整部劇有關此三人的角色導演都刻畫得非常犀利,比如王響的自負,龔飙的一事無成,馬德勝的遊離,王陽的戀愛腦,以及王陽母親的過分溺愛,黃麗如的輕浮。(不喜歡這部劇對女性角色的刻畫,待會兒再說)這些最顯著的特點,或者說缺點,導演完全是擺到明面上去告訴觀衆了。因而圍繞這三個人所産生的悲劇的發生都和他們自身脫不了幹系。而他們每個人的悲劇彙總到同一個時代裡,就是時代的悲歌。

而在這些人物裡,我最喜歡的是導演對邢建春的刻畫。可以說邢建春的每一句台詞都是在服務他這個人的形象——一個欺軟怕硬,陽奉陰違,濫用權利的保衛科長。而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這是時代的懲罰,所以在16年的部分又把邢建春那種脆弱又要強,愧疚又好面的小市民形象描繪得更加立體。他一直就是這樣一個小市民,隻不過在不同的時代,他所具有的小市民特征也不同。

而在響飙勝三名主角以及王陽、母親等關鍵角色的處理上,如果沒有邢建春這樣恰到好處的着墨,就會形成現在劇裡的狀況——因為過于強化人物個性表達而讓劇情和故事上有了很多窟窿。就舉一個例子(雖然還沒看大結局但想也能想到),王響的無事不管出事就罵的教育方式很間接地導緻了王陽的死,但他并不是一次兩次的這樣處理兒子遇到的問題。

最後淺要說兩句這部劇最薄弱的地方,就是對女性角色的處理和安排,太直接了,太扁平了,太工具人了,比如一看到王陽的母親,要麼就是王響又做了一個糟糕的決定,要麼就是她把王陽放走了。這些所謂要突出的一個“做母親的真實感”真的太扁平了。再比如黃麗如、殷紅這些角色,真的就是各自故事線中一個服務男主/女主的工具人角色,尤其是在主線故事裡本就有些多餘的龔飙線,黃麗如的參與更加可有可無了。

當然我故意沒有談沈墨、傅衛軍和隋東這組,因為我個人認為對沈墨的心路變化刻畫得極其失敗。一個忍受了二十年的姑娘應該是最成熟的,但整部劇的犯罪部分都是在填她的坑,真不太能說過去。

還有一些次要角色,比如王北、藥店小妹、ktv老闆、沈輝、隋東、李巧如、崔警察(忘記名字了)、李群、沈墨的大爺大媽、宋廠長等等,這些人物有些着墨是足夠的,而有些着墨的就有點不明所以,讓人等得幹着急,最後也沒等來個解釋。可這似乎又不是個問題,因為按官話講次要角色就是次要的推動故事發展的。可總覺得這些瑕疵太顯眼了,就比如一張接近滿分的試卷裡面幾個小小卻鮮豔的紅叉,非常奪目。所以還是希望導演在未來的作品裡能有更好的處理。

但最後要強調的是,我并沒有去按照普通的懸疑或者家庭犯罪劇去看這部片子,而更是從它所要反映的時代問題的角度來看,這樣在很多人物刻畫上可以自洽。總的來說是部值得觀看并思考的好劇,個人最喜歡第6、7集。也希望今天看到大結局後,這篇讨論裡的某些問題能得到最合理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