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部作品比很多人想象的要更加巧妙。這篇在爽劇的基礎上增添了更多内容,并不是完全的爽劇。是可以有一定思考的。以不同的視角為主角,就是完全不同的故事。

1、弓箭手尼亞的本質是愚蠢的青春期反骨小孩,對團長抱有不滿,因此在這個節點一旦被骨王拯救,就會輕易臣服并放棄思考,在女仆使用和安茲一樣魔法的時候選擇性忽略,被忠誠沖昏頭腦,隻能看見自己想看見東西的愚者,自我奉獻并不自知一般地,為納薩力克效力,成為一顆幸福的棋子。

2、迪米烏哥斯,骨王手下的惡魔,對渴望痛苦的惡魔而言就是一場盛宴,以為一切在魔導王掌控之下,為征服聖王國而上演的一出下等人類和下等亞人互相殘殺的小鬧劇。

3、愚忠的騎士團團長,目擊王女被殘殺,精神受到創傷,誓言複仇卻因沒有力量一直被玩弄于股掌之中。被身邊一切人反對,自身雖對亞人骨王抱有偏見,然而在類似衆叛親離的情況下依舊沒有放棄思考,作為一名人類卻窺見了事情的真相。然而也因此成為民衆情緒導向,被納薩力克當做背鍋俠利用,最後失去一切。努力了一路卻不知道為何在努力,仿佛有一雙無形的大手在刻意毀滅她的一切,但是,如觀衆所見,這雙大手是的确存在的。

4、民衆:愚蠢,但是隻要有信仰——信仰就是生存的一切,隻要能活下去,能被拯救,就可以信仰一切,忽略一切,弓箭手尼亞就是他們每個人的縮影和行為擴大化,集體無意識且自願地被蒙在鼓裡,甘願做一隻把頭埋在沙子裡的鴕鳥。隻要這樣生活能過下去。

5、最後就是安茲·烏爾·恭,本作最愚蠢之人,但畢竟是誤解向——他的目的是擴大勢力尋找人類玩家,并順便推廣盧恩武器(就是那個送給尼亞的弓)并讓其他人配合,所以本作每一個“反派”一看見尼亞的弓就很不自然的誇厲害,然而卻不知所以然,問就是魔導王的深謀遠慮……卻因為送武器、各種關心,這些巧得不能再巧的契機從0培養出了尼亞這麼一個究極信仰狂魔,并在以信仰為基礎的聖王國,催生了以不死者為基礎的宗教信仰體系,為迪米烏哥斯以為骨王要征服世界的錯誤理解,遞出了一個不得了且不可強求的棋子。

從小看動畫片,每次看到英雄拯救世界的時候就會想,為什麼總會有從天上降臨的英雄?為什麼英雄到哪裡,哪裡就會有苦難出現?為什麼現實裡面不會有英雄出現,而我們對這現實的種種情況都無能為力?

這一切會不會全都是英雄的自導自演?

英雄或許并沒有完全擺脫自導自演的嫌疑。

骨王印證了我這一幻想。

現實并沒有英雄,王道英雄劇也隻是演出來的,拯救一切的英雄也并不是沒有背地裡毀滅一切的可能性。

它作為一部反英雄、反王道、甚至反人類的電影,拓寬了明面上單純的爽劇在審美上的可能性。

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我在觀看電影的時候,末尾騎士團團長跪在王女的墓碑前低頭哀思,彈幕飄來一句,去死吧、這種人就應該被好好折磨…之類的話。我并沒有任何反感,隻是對這部電影表示震撼。它甚至打破第四面牆蒙騙了觀衆,使觀衆在全景視角下,依然成為了電影中無知民衆的一部分。人類的奴性、渴望被統治、被支配的百姓心理,在千百年來已經被馴化的頭頭是道,就連我,也想對它拍手叫好。至于這個它是誰——是人,還是人群,又或是某些不可言說之物。我想每名觀衆在看完之後,都會有屬于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