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全是剧透,请观影后再来;
01.桌底下有炸弹💣!
死神来了系列非常倚重一种经典的悬念效果;
悬疑大师希区柯克曾对悬念有过精彩的比喻:他把悬念比做“桌底的炸弹”,观众知道炸弹的存在,但是电影中的人物却不知道;
如此一来,观众会极其担心剧中人物的命运,从而让简单的剧情也变得极为吸引人;
《死6》中有大量这样的例子:
电影开头的天景餐厅戏,“桌底下的炸弹”有地板玻璃上的裂缝、柱子上崩掉的螺丝、熊孩子丢的硬币、煤气泄漏等等;
这些“炸弹”观众都看到了,从而产生了紧张感,但是电影中的人物都不知情,他们载歌载舞,直到观众最担心的事情发生;
这就是一次基础款的悬念效果,危险酝酿时的紧张感和危险爆发时的惊吓感,这两种情绪就是我们在看恐怖片时最常体会到的“快感”;
另外一处基础款的悬念效果发生在女主发现家族诅咒存在而没有人相信她时;
在女主说服家庭的那场戏中,观众之前跟随女主拜访外婆的视角也获知了诅咒存在的信息,也就是“桌底下的炸弹”存在,但是整个家庭并不相信,进而引发观众对人物命运的担忧;
如果当时你看这段戏时和女主一样着急,想着“啊呀这些人怎么不相信啊?!”,那么恭喜你成功地被悬念效果捕获了;
最基础款的悬念一般都发生在开头,之后随着故事的发展,剧中人物的视角逐渐打开,悬念效果就不够看了,电影往往会进行悬念的变招,想办法进一步抓住观众的心弦;
当然有些平庸、无聊的恐怖片就“不思进取”,从头到尾一直给观众喂这一招,好在这部《死6》不是这样的下乘之作;
02.桌底下到底有多少炸弹💣?
首先,我们要了解与悬念完全相反的一种艺术效果——惊奇;
套用希区柯克“桌底的炸弹”比喻,悬念是观众知道桌底下有炸弹,但是剧中人物不知道,由此引发观众对人物命运的担忧;
惊奇效果则是,观众不知道桌底下有炸弹,剧中人物也不知道桌底下有炸弹,但是,突然!炸弹爆了!观众直接感到就是惊吓,而没有担忧,这就是惊奇效果;
《死6》进行的悬念变招,便是在悬念中加入惊奇;
在那场家庭聚餐戏份中,以悬念效果来拆解,我们知道“桌底的炸弹”有玻璃碴子掺冰块的柠檬水、蹦床下的钉耙、煤气罐……这会引发我们的担忧;
但是,看到后面我们知道,这些都只是“小炸弹”,效果都是不致死的,真正的“炸弹”是那个除草机,但是它先前在镜头中并没有特别展现,观众并不知道;
看到了炸弹,但是没看全,这就是一个加入了惊奇的Promax版悬念效果;
之后纹身店失火和隔天早上的垃圾车吞人事件也是这样的设置,观众同样不知道纹身男是私生子,也无法联想垃圾车、皮球、树枝这些事物会怎样组合起来杀人,这都是惊奇效果带来的未知魅力;
03.炸弹上桌
一般等到恐怖片发展到3/4左右,剧中的人物视角会完全打开,观众和剧中人物视角重合,大家知道得一样多,并开始致力于“拆炸弹”这一动作;
这其实相当于炸弹被搬上了桌,这个时候就需要完全依赖于惊奇效果了;
其实这个阶段的戏份是最考验编剧创造力的,出其不意,让人拍案叫绝的惊奇效果是极难构思的;
像医院的核磁床杀人事件,这个其实有点偷懒,它还是带有很多悬念效果的成分,观众是知道核磁床在运作的,剧中人物不知道;
最高潮段落溺水之后再救活的戏份,其实这个情节在几年前的《恐惧街1》里面高潮段落就出现过,在《死6》中又看到这个真是让人一脸嫌弃;
感觉全片最彻底的一个惊奇效果是结尾的火车原木杀人事件,观众与主角同样震惊,“啊?!溺水不算死过?”,在观众都已经放松警惕的时刻,出其不意地来了一个“阎王要你三更死,岂可留你到五更?”的效果;
总而言之,《死6》的悬念效果还是很经典的,毕竟这个系列耕耘这个套路很久了,特别是中间加了惊奇的Promax版悬念观感还不错,草坪家庭聚餐很有记忆点,算上高潮段的平庸,合计起来豆瓣6.9挺恰当的;
本文首发于碎镜S公众号;
从桌底的炸弹到桌上的炸弹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碎碎念
1.milk牛奶乐队很不喜欢,也非常令人迷惑,几次都以为“你小子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但它总是离奇地逃过一劫又一劫,出场《鸿雁》给我第一印象极差,伯乐评价也很尖锐,但是观众投票反常(估计是第一次投,不太熟悉规则????),结果让 ...
一、镜像式的兄弟贾马尔与萨利姆是镜像式的人物,他们出发点相同,但选择了相反的价值观,一个坚守善的信念,一个转而拥抱恶的信条,从而走上了截然不同又互相呼应的人生道路。聪明与恶相伴,笨拙与善同行。以此来形容两兄弟的气质秉性再恰当不过,贾 ...
《让子弹飞》已经上映十年了,各种隐喻、暗线、内涵……,有的没的都已经被各路大佬挖掘殆尽,所以这篇文章也不再翻译他妈的惊喜了,不谈什么隐喻,只想谈谈影片的剪辑技巧一、剪辑形成的韵律与节拍。剪辑作为一种具体的艺术手段,还是要服务于总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