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聯想,短評寫不下,随手記在這裡了)

法國電影資料館弗裡茨·朗回顧展映,現場配樂Nova Materia組合(Caroline Chaspoul et Eduardo Henriquez)。播放的是來自茂瑙基金會的170分鐘修複版,現場配樂非常生動。這是朗的最後一部默片,也是UFA的最後一部默片大制作(30年就推出了《藍天使》)。仍然是他和妻子Thea von Harbou的合作:後者是同名小說的原作者。

飛到月球前的部分很迷人:一開頭就用老教授在家門口牆上留下的巨大背影亮出表現主義底色,老教授喂老鼠的畫面有些感人(而老鼠後來竟然也成了登月團隊的一員);一小撮惡人試圖秘密控制全世界的标準朗式故事設定沒有缺席,大反派變裝老頭又變回原樣的場景又在陰謀中插入了許多喜感;朗的構圖朗的人臉特寫依然給得非常精準可靠。而從火箭的出場開始,科幻特技效果就完全吸引了注意力,感覺制作水平不亞于《大都會》。一直到登上月球之前本片都算是優秀的科普作品:第一宇宙速度、三級火箭、登月軌道……算是展現了當時人類對太空探索的認知水平吧。據說探空火箭發射前的倒計時就來自這部片。馮布勞恩們都看過本片印象深刻,于是後來德國的V2火箭外殼上還塗上了本片的小标記!

但火箭在月球着陸後、老科學家跳下火箭點着火柴然後脫下宇航服活蹦亂跳開始,就變成有點像狗血劇了????每個人參與登月其實都有自己的目的和情緒。幾個男人很快就開始糾纏扭打:老科學家擅自離隊自嗨結果在找到自己預言的金礦後掉進溝裡死掉;大反派悄悄跟着老科學家找到金子後試圖丢下其他人獨自啟動火箭回地球遭到頑強抵抗最後被幹掉;兩個中年男科學家為同一個女科學家明争暗鬥,其中一個精神脆弱貪生怕死一心隻想趕回地球……而女科學家則有情有義明事理顧大局,男人們勾心鬥角的時候她認真搬出攝像設備在月球上開始考察的畫面非常帥氣……另一個美好的角色當然是偷偷混進飛船的小男孩,他的淘氣和勇敢讓足以幾個成年男性角色汗顔。

...

後半部分這些違背科學知識的場景大約也不能怪朗和Thea von Harbou:當時人類對月球的了解可能就那麼多吧,剩下的就得靠編。回頭來看,從1902年梅裡愛的《月球旅行記》到朗的這部,也才隔了不到30年。片中有一處明确展現了這種認知上的進步:小男孩拿出他收藏的關于月球的漫畫時,觀衆都笑了。漫畫裡關于月球死亡射線、月球怪獸之類的想象,可能就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水平,那種誇張的畫風讓人很容易聯想到《月球旅行記》裡的畫面。但在1930的本片中,坐上火箭飛往月球的成人們已經都把這些當作笑話了。而再過不到40年,人類就真的登月了。本片之後4年,弗裡茨·朗離開了納粹德國,前往好萊塢發展。而設計V2的關鍵人物馮布勞恩則要等到德國戰敗後才被美國人挖走,此後他成了把阿波羅送上月球的土星5号的核心設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