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這是餘光中對李白的評價,月光浪漫,劍氣豪腸,一個喜歡喝酒的浪漫豪俠。

再看片子中的李白:1.喜歡喝酒(有)2.浪漫(和朋友喝酒吹牛?和朋友一起搶花魁?)3.豪氣(三句不離哈哈哈?講話手舞足蹈?)4:俠(抓小偷?跟高适玩相撲?救郭子儀還要靠高适?)如果覺得這些劇情能描寫出這些詞,那我無話可說,如果還有劇情能描寫出這些詞,那歡迎補充。

看完這部片子已經過了一段時間了,這幾天也偶有關注讨論區的帖子,首先改編我沒意見,關于曆史的正确與否我也不想讨論,可以适當改編但是不能直接再造一個全新的角色吧,既然造了個全新的人就不要取名叫李白了,另外你想寫高适就好好寫,憑什麼用李白來襯托高适,到最後人們隻記住了踏踏實實獲得成就的高适和一個隻想一步登天的酒鬼李白。這不是頂着李白的流量恰爛錢嘛,欺負人死了不能起訴維權啊。好歹咱也是從小讀着李白的詩長大的,那麼一個風華絕代的人物被塑造成一個成天鬼混隻會“哈哈哈”的中二酒鬼也是我氣不過來寫影評的緣由,尤其是還有這麼多人去洗地也更是讓人受不了。隻能讓我這個時隔千年的粉絲為他小小鳴個不平了。

有人說他心中的李白就是那樣的,有人說影片裡的李白讓他感動,究竟是片中的詩讓他們有這種想法還是劇情讓這麼覺得不得而知,誰也不知道真實的李白是怎樣的人,但絕對不是片中那樣的,還好李大詩人在曆史上大名鼎鼎,在史書上也留下了一些篇幅,不然還真是追光說什麼就是什麼洗不白了,反正關于片中塑造的李白形象絕對是在黑李白沒得洗。

首先說說李白的形象。關于青年時的資料太少,不多讨論了,隻讨論中年以後的。

據《舊唐書李白傳》的記載:初,賀知章見白,賞之曰:“此天上之谪仙人也”。

能讓當世高官加大文豪剛見面就誇仙人的,按我個人理解,就算不是那種一本正經的,那也得是仙劍3中清微道長那樣的吧,不拘一格,能開得起玩笑,正經起來也是威嚴滿滿的。或者又像《天道》中的丁元英那樣,有點不食人間煙火的感覺。當然拿丁元英來列舉肯定和李白相去甚遠,但我覺得多少有些相似的特質,比如角色所散發的禅意或者說遺世獨立的那種氣質,沒辦法,閱片量受限,舉不出更好的。再看片中的角色行為,手舞足蹈,做作浮誇,哪有一絲仙氣,哪一段表現夠得上一個“仙”字。以上是中年李白,電影裡明顯不行。

再說李白的灑脫。

我最喜歡的是李白寫的《俠客行》中的那句:“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讓我永遠難忘,一種豪俠型的潇灑,霸氣。斬殺一切攔路之敵,鬥志昂揚。又有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的灑脫。此詩作于李白被賜金放還期間。片中的李白呢?紙醉金迷,呼朋喚友,夜夜笙歌,咱不否認曆史上的浪漫主義文人喜歡幹這種事,但是片子裡隻表現這樣就不對,這是現在混社會的幹的事,或者說這就是編劇認為的灑脫?

最後說李白的為人。

對李白最直觀的印象就是灑脫,郁郁不得志,好像人家混不了官場似的,片中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又直又傻,不會讨好楊貴妃,不會讨好高力士,導緻仕途不順,真實曆史怎樣同樣不知。但就憑李白知交滿天下這點,絕對是個處事圓滑老道的人,你大可以拿現在某個領域的泰鬥級又人緣很好的人物去做比較,畢竟傳統文化這塊我們并沒有斷層,古今應該差距不大。而片子裡還着重描寫了李白對高适的三次違約,就這種人誰願意跟他做朋友,搞的高适多大度似的。惡心。

至于官場上,一個商人之子能混個官已經證明其能力,更何況皇帝還對他特别照顧。摘自《新唐書》:帝每欲與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與賀之章、李适之、汝陽王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為「飲酒八仙人」。懇求還山。賜黃金,诏放歸。

有人有說李白不會做官,做官的時候隻知道喝酒不知道做事,我個人覺得政治上的事情,能走到權利中心的必然是有其政治上的資源的,無非就是押錯了寶,站錯了隊,再說李白也不是一上來就飲酒作樂的,是因為皇帝每次想給他升官都被阻,覺得晉升無望才自暴自棄的。個人猜測就是李白和他背後的人達成某種默契打算搞一下高力士結果被人家巧妙化解,還拉了楊貴妃下水,最後胳膊擰不過大腿隻能放棄。到頭來隻能離開權利中心,哪怕前期經營的再好,最後也是一招錯,滿盤輸。

扯遠了,隻想說史書上的一段話,就是一個血腥陰暗的故事,要說李白沒政治頭腦我是不信的,總歸他還能衣錦還鄉,就說這樣的人牛不牛吧。

總結一下我認為的李白:一個愛喝酒,愛享樂,很豪氣,又很會做人的社會大哥。一個詩才驚世,平易近人又仙風道骨的詩劍仙李白。很割裂的一個人,很難想象的一個人,正因為這樣才能流傳千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