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獨特的政治與階級議題
在觀看了電影《阿諾拉》後,我對導演肖恩貝克做了一些簡單的了解。他的電影一貫用來探讨生活在美國底層社會的現實。比如我曾看過他于2017年拍攝的《佛羅裡達樂園》,貧民窟和迪士尼樂園一牆之隔,階級的最高和最低也僅僅是一牆之隔。而這部電影則是基于階級差異的,女主角阿諾拉是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應召女,她一直寄希望于通過自己的職業實現階級躍遷,卻在短暫的奢華富貴後被打回原形。
在影片中,阿諾拉是電影名,也是女主角自己不承認的真名。她反複強調自己的名字是Ani,是一個極具英語色彩的名字,這就很好地體現了這部電影的階級話題。包括影片開頭和男主初遇時,她明明會說俄語卻不願意說俄語的細節。按理說用俄語溝通是客人的需求,而她作為應召女明明可以滿足客人的這種需求卻不願意這樣做,在我看來,她是在用說英語來增強自己屬于美國的身份認同,從而使自己的身份更上一個層次。然而影片中的另一個細節——身為軍火商兒子的男主卻并不理解她這樣的做法——為她的身份認同制造了沖突。可見,不同階級的人是無法真正溝通的,這也注定了在電影的結尾兩人甜蜜的生活終會變得破碎。
二、女性地位與婚姻觀
《阿諾拉》作為一部以應召女為主角的電影,注定會讓其因為将特殊且少數人從事的職業放在中心而引發讨論,也注定會使其在女性化提下被廣泛提起。作為一名女性,我認為這部電影是美的,同時也是令人不适的。它的美麗之處在于毫不遮掩地将女性肉體的曼妙展現在觀衆面前。同時,巧妙運用各種蒙太奇手法與前景拍攝使得電影呈現出獨特的藝術感。如阿諾拉離家後參加男主為期一周的派對一片段,大量場景轉換和緊湊的剪輯、拼接使得富家子弟花天酒地的混亂生活被淋漓盡緻地呈現在觀衆面前。以及影片開頭熱鬧的酒吧裡廣泛使用的深藍色燈光,一直以來藍色都被認為是憂郁的、悲傷的,卻在電影中被用在如此熱烈的場所,我認為這是一種視覺觀感上十分強烈的對比,在看到這樣一番歡樂景象的同時,我也為應召女這個職業感到一絲悲傷,對這種生活感到一點荒誕。
至于為什麼我說這部電影對于我來說是有些不适的,在于影片中過多十分直白的對性愛場景的刻畫,并且拍攝角度刁鑽。我當然可以理解成是一種對女主工作内容的細緻描寫,有助于觀衆更好地了解電影的主題是什麼,是制片團隊的别出心裁。同時,我也隐隐約約地覺得,這樣的拍攝帶給我一種男性上位的潛意識。每個角色,特别是作為女主角,應該有豐富的個人人格與獨特的力量,而并非隻能靠男性的需求來使自身的價值得到肯定。
于是說道這部電影中的婚姻觀。男女主兩人的婚姻在我看來是瑪麗蘇的,是荒謬的。《易經》中的恒卦提到“恒,亨,無咎,利貞”,腔調婚姻需要有恒久之心,雙方需堅守責任與承諾。六爻通過描述不同情境的“恒”指出婚姻穩定需要以互相适應為基礎。顯然,前文中的分析也提到了,男女主無論是經濟水平抑或階級地位都是十分不對等的,二人的婚姻在我看來帶有較多的傳奇色彩,很難說其中一方是負責任的,因此這不會是一樁良性的婚事。但在我看來,這樣的叙事也能夠作為對當今流行的“快餐式戀愛”的一種諷刺。
三、《阿諾拉》與周易美學
首先,在查閱了《周易》相關資料後,我了解到其核心是陰陽的互動與轉化。在《阿諾拉》中,主角阿諾拉與富商之子間的階層差異、文化沖突,可視為一種“陰陽對立”——欲望與道德、自由與束縛、個體與社會規則的碰撞。同時随着劇情發展,兩人的關系可能經曆從沖突到調和的動态演變,暗合《周易》“否極泰來”的轉化邏輯。動态平衡的美使“美”更有厚度,是“美在一中”很好的體現。
其次,《周易》強調“變易”為宇宙本質,事物的吉兇往往在動态中轉化。阿諾拉因偶然卷入富豪家庭,人生軌迹發生劇變,這種命運的突轉與《周易》中“爻變”引發的卦象轉換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最後,我認為王老師讓我們将《阿諾拉》與《周易》相結合來完成影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是對東西方文化共性的初步探索。《阿諾拉》作為一部現實主義題材電影,未必有意植入《周易》符号,但觀衆仍可從東方哲學視角賦予其深層解讀。周易美學的核心,即變易、調和、動态平衡,與人性困境、社會沖突的普世主題天然契合,使電影在叙事張力中暗含了古典智慧的現代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