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一秒,我才想到這個标題。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是誰?

這樣的電影名很好,一語雙關甚至多關。從這可以聯想到其他的類似作品比如《追風筝的人》,追風筝的人是誰?作者不說清楚,得你自己去找。看一章,你覺得是哈桑。看到最後,你發現阿米爾也是。合上書,你又感覺你自己也是。穿條紋睡衣的男孩是誰?看一個小時,你覺得是Shmuel。看到最後,你發現Bruno也是。最後思來想去,你又感覺那些天真又無辜的男孩或者女孩,男人或者女人身上都穿着看見的、看不見的條紋睡衣。穿上條紋睡衣的男孩全都變成了Shmuel, 哪管你是猶太修表匠的兒子還是德國軍官的少爺。放到集中營裡,誰認得你是誰,爸爸也能燒兒子。

标簽都是别人給的,哪怕大家都一樣邪惡,我穿的是軍裝,我就是保衛國家的戰士,你穿的是條紋睡衣,你就是肮髒惡臭的jew。給你貼上标簽,就不管你的真實面目。所以最後那扇鐵門緊緊關閉着,始終沒有打開。我一度以為,下一秒就開了,下一秒爸爸就沖進來救他了,但是沒有。因為他穿着條紋睡衣,一切都被打上了标簽。

對待曆史,在藝術作品中不要片面宣揚。已經過去許多年了,不必糾結猶太人到底值不值得洗白。誰是白的,誰是黑的?那個時候的人身上都是斑駁的。這個電影并沒有洗白猶太人,猶太人在曆史上應該有其罪過之處,但是重點在于,“如果你能在猶太人中找到一個好人,那麼你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探險家”。

布魯諾這個孩子,不是完全自願陪Shmuel的。但是也不是因為Shmuel誘騙他。這有關乎孩子們的友誼世界,也許長大了之後很多人理解不了孩子的友情。我八歲,你也八歲,我們就是朋友。你總是餓,但我不嘲笑你,也不可憐你,我隻是想讓你開心,然後我們可以一起玩。你撒了謊,害我被打,但我不記仇,也不出言譏諷,因為失去你我就又變得孤單。布魯諾選擇繼續和Shmuel在集中營待下去原因在我看來有三①布魯諾自身的善良,他想幫忙②布魯諾覺得自己之前對不起Shmuel,他想彌補③謊言。他以為集中營是電影裡的“樂園”。

所以說到最後,是爸爸害了他。發現沒有?從電影一開始,就不停地有人說“他還小什麼都不懂”。所以,什麼也不告訴他。大人總是這樣,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就隐藏事實,遮遮掩掩,以假弄真。爸爸媽媽騙到布魯諾了嗎?沒有。布魯諾一個人去探索真相了。反而爸爸媽媽都被布魯諾騙了,“我書包裡是探險書”“我最後一次坐秋千了”。

想起《超脫》裡的一句台詞,“人們在成為父母之前,應該先确定自己擁有做父母的資格”。

我喜歡戰争的電影,因為我覺得越是戰争越反映人性。這部電影很漂亮,很多鏡頭巧妙精美,猶如夢境。德國人淡藍的眼睛,堅硬的臉部棱角,嚴肅的表情,有一種冷淡的美感。

...
...

這個結局出乎我的意料,因為我的生活很陽光,不曾見過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