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電影無疑是做了一個非常好的開場,以一群孩子為視角,同時将“孩童笑聲”,“歡快的音樂”,“行走的納粹的士兵”,“其粗魯的押送婦女上車”等畫面融為一體,給人一種天真的感覺,确定了整部的基調。往後的叙事風格也像開場一樣,平鋪直叙的高效率的叙事為主。

整部電影的濾鏡色彩隻分下雨前後的兩種。

下雨前,濾鏡都是給我一種溫暖祥和的感覺,哪怕是鏡頭中含有勞動營的一角,也是依然的畫風。

...

而随着換上了條紋睡衣的瞬間,天空一聲雷鳴,整體的色彩全變了。

...

相比于《鋼琴家》《美麗人生》《辛德勒的名單》其都不會給集中營“溫暖”的濾鏡,而此作卻有意而為之,起目的就是與小主人公的内心天真所呼應。可當小男孩真的換上衣服鑽過了圍欄,湛藍的天空,溫暖的顔色,舒緩的音樂,全部都消失不見了。

而在此作的劇情上,處處存在着強烈矛盾的反差感,

慈祥溫柔的父親是個殺人惡魔。

善良的母親嫁給了納粹極端分子。

在飯桌上想用隐藏行蹤來保護父親的士兵,卻活活打死了别人的父親。

剛還在因為焚燒效率變高而炫耀的父親,下一秒自己的孩子正在往那裡去。

用洗澡欺騙所有人配合,在毫不猶豫的關上了鐵門中的最後兩道鎖的人穿着條紋睡衣。

當兩個小孩脫光了衣服,站在遠處的一個猶太人,神色擔憂的望向孩子這裡時,我想納粹小孩的冒險任務應該成功了,那個猶太人應該就是猶太小孩的父親。

...

到最後,我緊緊的盯着那扇鐵門,多希望主人公能夠走出來,多希望那個納粹極端分子的父親能夠趕得及,可随着長鏡頭的沉默依然說明了一切。

戰争帶來的悲劇是全體性的,我慶幸我自己的最天真的那個階段時在和平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