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死亡這件事我已有許多設想,每次想到自己以現在的生活方式持續下去,到了生命的盡頭或許會孤單孱弱地躺在床上,或許被病痛折磨多日苟延殘喘,散發腐朽的不潔淨的臭氣,蠅蟲早有預料地萦繞我,最後我感受到無法抵抗的困意,就這樣死去,失禁在被褥裡,直到兩周以後臭氣擴散,鄰居報警。
人的生命太脆弱了,至少我感到我的脆弱使我對死亡無比恐懼。
關于《入殓師》,前陣子國内上映同類題材的影片,叫作《人生大事》,同樣講殡葬行業,現在轉頭再看《入殓師》,發現不需要任何大起大落戲劇化的情節,隻需要安靜地講述故事,收納每一位客戶的歡笑與淚,就足夠動人。
人對于死常有本能的排斥,對死的抗拒将使得人被推向生的眷戀與珍重。小林入行之後,初次接觸便是老人腐爛的屍體,嘔吐之後抱着妻子的軀體使勁撫摸——見過死亡之後便覺出活着的可貴,尚且柔軟溫熱的,還在呼吸搏動的,近在眼前充滿生機的,怎能不叫人貪戀。而對于活我們不必做很多鄭重的事情,好好地吃一頓飯,感受食物的滋味(當然最好是要熱的,熱的東西進到胃囊裡,幸福才得以滋生),便可以叫做對生命的珍重。
死亡是生命的休止,心髒不再跳動,血液不再流淌,身體逐漸僵硬……殡葬卻是屬于活人的東西。棺材,“人生最後一樣買的東西,卻是由别人來決定”,棺材品質再好,雕花再精美,價格再昂貴,最後焚燒殆盡都是一樣的灰,不過留給了活着的人必要的體面與機會。有的人離去,孤苦伶仃無人在意;有的人離去,親人以歡笑與色彩将他銘記;有的人離去,眼看着孩子生前成為“異類”受人欺淩的親人感慨命運玩弄;有的人離去,親人無法接受她真實的模樣,還在抱怨孩子不是自己理想中乖順懂事的樣子……葬禮身為悼念死者的儀式,卻也成了活人的表演台,無法檢驗出太多真實(嘴上說着悔不當初的人再來一次是否真的能珍惜?),卻可依稀窺見死者生前的行迹,是幸福,是痛苦,是悔恨,是滿足……
面對僵冷的遺體,人們似乎感到陌生茫然,對死亡還無甚感觸。直到入殓師為遺體清潔,整理遺容精心化妝,将離去的人定格在生前鮮活美麗的一瞬,把親友熟悉的還在生活的人還給他們,眼淚這時才噴湧而出,人們紛紛擁上去,摩挲孩子、父母、愛人、朋友的臉頰,凝望着仿佛隻是陷入沉睡的面孔,感受沉痛的無法抗拒的分别——同時也是一種慰藉。
看到結尾,抛妻棄子三十年的小林父親死訊傳來,山下紅着眼睛請求小林去見父親一面,因為她自己也曾經是為愛情抛下孩子的“自私的父母”——和受害的人共情極其輕易,和“加害”的人共情卻需要偌大的勇氣——小林最終還是來到父親的遺體面前,無法忍受旁人對遺體草率的對待,選擇親力親為。他拉開父親僵硬的手指,童年那顆從河邊拾起的石子從父親的掌心掉落,那段父親面孔模糊不清的記憶終于被填補空缺,一直以來以為闊别太久而遺忘的感情又逆着時間洶湧而來。聽聞某作家勸告要原諒父母對自己的傷害,不是因為他們在自己身上犯下的過錯真的可以被原諒,而是因為不松開那緊抓不放的仇恨,自己人生的底色注定也有一部分灰敗,這影響一直延伸到未來,你的恨意無法給離開的人帶去傷害,不斷受到折磨的隻是你自己。
但這裡關涉太多人生的課題,任何人說給你聽都是無用的,前人的經驗無法成為你過河的石頭,隻是在交叉口拼雜混亂的指路牌,走去哪裡,怎麼走,走多久,那是你自己的事情。
吃點熱的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我們留下什麼就成為什麼樣的大人
像羽毛一樣輕盈的感情,在這樣的感情裡連傷害也不足構成過錯。我好喜歡裡面他們關于肢體接觸的描繪:孟克柔為了躲避體育老師時牽住張士豪時,張士豪露出竊喜的表情;林月珍為了讓孟克柔不和别人起沖突從背後用力扯住她的衣服,孟克柔忽然露出好傻的笑 ...
機器人
看完眼淚狂奔,兩個小時的電影節奏過得特别快,安德魯更新叠代,由外到内,但這種革新不是走向強大與永生,他選擇變成人類,選擇犯錯和不理智,選擇衰朽和有盡頭的壽命,最終能和他愛的人一同死亡而非看着這些脆弱的生命一次次在病床上永遠地睡去。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