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silence 2016 劇情 曆史
改編自著名日本作家遠藤周作的同名小說。故事發生在德川幕府時代禁教令下長崎附近的小村子,一個葡萄牙耶稣會的教士偷渡到日本傳教,并調查恩師因遭受「穴吊」酷刑而宣誓棄教一事,因為這事在當時歐洲人的眼中,不隻是個人的挫折,同時也是整個歐洲信仰、思想的恥辱和失敗。在傳教與尋訪的過程中,信仰與反叛、聖潔與背德、強權與卑微、受難與恐懼、堅貞與隐忍、掙紮與超脫……所有的兩難情境都面臨了,逼迫着他對基督的信仰進行更深層且更現實的思索,最終,他彷佛也走過一趟恩師的心路曆程,擁有自己對信仰的诠釋與實踐。
個人影評:
文明間希望更多的是能達成彼此間的交流,并且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上。
電影《沉默》裡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對話,這段對話對理解不同文明間宗教信仰沖突有着很深刻的意味。
其實到如今 21 世紀,日本的外來宗教發展的依然不是很好,尤其是伊斯蘭,不光是不被普通民衆待見與不理解,更是沒什麼很好的傳播方式與路勁,僅僅在學界對其研究倒是很好。
而反觀這一點我國卻并非像日本那樣,其中差異與現象非常耐人尋味......
那麼回到電影本身,在長崎政府強權與暴力控制的恐怖籠罩之下,那個基督究竟在哪裡?上帝到底還存不存在,這對于一個身為渺小人類,并且身處異國他鄉的傳教士而言實屬痛苦,他還活在世間嗎?其實他已然來到屬于他的煉獄行走。
當面對他信徒所遭受的不公與血腥壓迫、屠殺,他無能為力,隻能釋放内心的原始怒吼,除此之外他呼喚的上帝卻無法出現。
無力,籠罩在他的内心,聖靈正在凋敝。
信徒們的人頭落地,他隻得放棄自己的信仰,以求換取信徒們的生命。
卻是,信仰于人切切實實的性命之間,如何取舍?那一刻看似他放棄了自己的信仰,但也隻是形式上的,本質上他仍在踐行基督之慈愛。不僅發自内心拯救了自己的信仰,更是于行動上解救了受血腥殘害的信衆。
其實還有一點想說的便是,關于利瑪窦的傳教。利瑪窦剛來中國時是硬傳的,發現行不通,于是他發現士大夫讀書人階層都酷愛佛教,于是他便開始裝扮成和尚傳教,給自己剃成光頭,但很可惜這依然不得要領。最後,他終于理解中國文化之本質,開始蓄起長發與胡須,換上了儒家長袍,而這一次舉措,為後來來華傳教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也就是深入到了文化之本質,文化之綱領。
透過這一層來看日本當時長崎政府,還是相當明智的,但手段放現代化的如今來看,着實殘酷。而這一點也給天主教會敲響警鐘:即東方不是原始落後的非洲或拉美文明,并非是他們能随意灌輸并且侵略的國度。
隻有你從本質上理解了東方思想,你才有機會尋得突破要道。
同理,這對東方文明來說也是,隻有你深刻了解了對方的思想,你才能做到你想要做到的事,或接納交流,或達成你的目的。
當然,現代文明是交互的,不能是獨立發展的,而是互相交織的,但是也要尊重優秀的文明互鑒這一原則,并非全盤接受,滿盤照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