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美國劇情片《超脫》(Detachment)由托尼•凱耶(Tony•Kaye)導演,影片通過探究一名新任社區學校的代課老師在暗潮湧動的學校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并進行主人公昔日緬憶與内心獨白的反複穿插,實現了影片在虛無主義基調中引申出人性的哲思、精神的釋懷與思想的超脫,讓影片價值聚集在主人公曆經荒誕空茫的童年後于生命的深淵中進行的人生感悟、人性探讨與價值開辟。主人公通過各種人的串聯、各種事的并聯來深剖人心深處的善與惡,看清人類靈魂的本質,最終實現自我精神的超脫與升華。
影片情感不愠不火,在各類激發事件中把控着微妙的平衡,本文就從叙事形式入手,來讨論導演如何在最基礎的叙事框架內從情感氛圍中穩中求進細緻入微的一步步實現哲理的闡釋。
就電影形式而言,任何一種藝術作品,形式都處于其核心位置,形式能夠深刻的影響着我們各種感官對影片的涉入程度與整體體驗。《超脫》整體風格比較偏向于紀錄片的紀實形式,這種形式既保證了影片整體嚴肅拘謹風格,又能在真實事件的基礎上豐滿人物思想情感,對故事進行潤色;既擺脫了真實事件的約束又不讓影片臻于戲劇化,使得故事情感線始終不愠不火的發展,帶動着厚重的哲理内化于觀衆內心,并以舒緩平和的方式傳述着影片的内核,宣揚着影片的思想,讓觀衆更加清醒客觀的了解影片最有價值的表層見識——當代美國教師所面臨的困境與深層見識——由教育的意義體現至對人性深切的關懷。
任何富含思考與審視的故事都需要一個平緩的叙事過程,因為這種模式能夠摒棄浮躁空虛的調度,撇去用來加強内容所謂的“表現力”的紛雜繁瑣無意義的手法,最大程度化的展現思維認知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也能讓觀衆能更好的把控自我思維導向,能沉心靜氣的反複揣摩,能更深的洞悉影片的價值與内涵,這就是叙事方式對于本片的意義所在。
在這種紀實形式的基礎上進行平緩的叙事,着力點并非在故事内容上,因為内容與叙事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夠實現間離的,在觀衆對電影的整體體驗這個層面上,故事背景在一定情況下是次要的,講述的方式亦能成為叙事的核心。《超脫》這部電影的故事背景顯然是比較令人懊惱的:瀕臨破産的學校、橫蠻的學生、不知所措的教師,但是直到觀影完畢,給觀衆的整體節奏的感覺是平靜的、舒緩的,不讓觀衆深深陷入影片故事背景的煩亂焦躁無法自拔,而是讓觀衆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對故事呈現出來的事件所引發出的更深層次的人性問題,這就是叙事方式對于影片整體移情哲思所體現的高明之處。回到段首的内容,影片平緩叙事的着力點主要體現在人物與文本方面:1、在人物方面,影片主人公巴赫特在行為舉止總體上是相對克制的,為人能矜持從容,處事能笃定沉着,内心雖有一定波瀾,但仍能夠保持自身紳士素養,淡定從容的去面對一切并在之後能坦然釋懷,這恰好為影片的直叙奠定了一定的行為動機,渲染了一種溫和的情緒氛圍,符合影片叙事節奏的特質并為一系列的激發事件做好充盈的鋪墊。2、在文本方面,通過主人公沉靜的自我獨白、在窘境中與人交際的富有哲理且沉穩的對話,穩定了影片思想内涵與教育意義的框架,讓叙事焦點始終圍繞着人性的内核不脫離,讓叙事模式更好的服務于影片的情境。綜上所述,人物與文本是此影片和緩叙事節奏上兩根強有力的支柱,二者相互輔進作用讓叙事方式更好的為影片的價值闡述提供穩固的無形網格,構成不愠不火的叙事風格。這種叙事的形式與風格便變成為了情感醞釀的溫床。
然而,在最基礎的叙事框架內是如何産生情感氛圍的呢?這就要把焦點放在鏡頭語言、畫面、情景穿插這三大方面上。
首先來闡釋鏡頭語言,影片在鏡頭語言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大量的特寫鏡頭與手持變焦的混合協調運用,大量的特寫鏡頭描繪出的一張張真實而滄桑的臉龐被固定在有限的畫幅中,限制了銀幕内的空間,避免了過多的無關事物映入眼簾,讓人物面部表情完全明晰的呈現在觀衆眼前,形成了一種無形的張力。通過鏡頭深焦于人物的眼眸,觀衆得以洞悉人物所思所想,窺探出人物内心情緒變化與心理曆程和體會人物複雜的心态。譬如反複在影片中穿插的巴赫特内心獨白的鏡頭,在固定鏡頭面前,巴赫特面部的所有信息被觀衆一覽無餘,他在昏黃黯淡的燈光下安靜的述說着自己對塵世的見解與感觸,這種特寫鏡頭使得主人公與觀衆的内心相互平視,搭建起觀衆與影片人物的情感橋梁,能夠使導演的意識情緒更好的融入觀衆内心,從而實現思想情感的同頻共振,釀造出一種絕佳的情緒氛圍。而移動特寫景框在對話中也能産生相似的作用,譬如諸多巴赫特與學生、老師對話的鏡頭,這些都無不顯露出人物生動鮮明的性格特點,具有很強的視覺、情緒沖擊力,給予觀衆強烈的情感共鳴。再來闡釋明顯的手持變焦組合的協調運用,明顯的手持運鏡,增加了影片的情感混亂程度,渲染了這令人煩躁與可悲的劇情,在影片内在的叙事性上增添了些許不穩定的因素,一種倉促感在部分巴赫特與學生情感沖突的情節中油然而生,加上不斷的變焦,情感張力随之增大,給觀衆精神上施加一種緊迫感與無形的壓力,從而得以讓觀衆心理産生一種焦躁仿徨的情感體驗。
從畫面風格來講,冷色主要是營造影片的情感氛圍主要色彩基調,雖然冷色的風格特征不是過于明顯,但對于引出蕭索肅穆的環境關聯、刻畫人物内心灰黯幽沉、痛訴無奈與凄楚起到了一種不可代替的作用,為影片情感氛圍的産生與發展添上了濃厚的一筆。
最後一個特征:情景穿插。這部分實屬影片在叙事與價值闡述方面上的一大亮點!情景穿插能協調影片的叙事節奏,引導觀衆在情感沉浸中對價值的頓悟與實現影片在情感氛圍中對人性哲理的诠釋。情景穿插由内心獨白、往昔畫面閃回和抽象動态簡筆畫三部分組成,内心獨白的功能主要體現在能留給觀衆足夠的思考餘地與情感緩沖,實現理性與感性的并融,内心獨白的安插主要集中在激發事件之中或之後,這體現的是一個過程性總結和個人理性純情的抒發,從富有哲理的語段中還透露着一絲感性色彩。這一切,都是巴赫特顱内思潮的噴湧和自我靈魂審視,進而一步步的實現思想上的超脫。而往昔畫面的不斷閃回呈現,展現出巴赫特那童年記憶的烙印如今成為時常隐痛的傷口,這段悲痛的記憶在巴赫特成長曆程中有着重大的影響,承載着他内心深處最深沉的痛,蘊藉着他那悲憫的憐情,這道傷疤,并未讓他在苦楚的情潮溺亡,反而讓他在這苦情巨浪中淘洗自己的靈魂,引發對生命的思考與對人性的關懷,進而對影片中由情感氛圍引申出哲理沉思與思想覺醒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抽象動态簡筆畫體現的是一種建立在客觀情境上心理狀況與意識形态的暗示與隐喻,為的是更好的突出人物和環境的發展變化并與前文提到的内心獨白與畫面閃回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這種抽象情境穿插亦是情緒表達的過渡與哲理闡述的轉引。譬如巴赫特收容妓女的第二天下班開門回家的那段場景,在巴赫特準備到家前的過程,影片頻繁閃現出一個蝴蝶圍繞一個燈泡飛舞的動态簡筆畫的畫面,雖然情節的推動,巴赫特距推開門的時刻越近,頻繁閃現的次數越多,閃現出來的效果也越激烈,直到巴赫特推開門看到妓女在做一些不幹淨的事情,這時閃現出來的動态簡筆畫為蝴蝶撞碎了燈泡,此時抽象簡筆畫與真實畫面混在一起,場面一片混亂,狼藉不堪,但片刻情緒激發過後,巴赫特便坐下轉入深沉的思考。這是一種很好的突發情緒表達效果,給予觀衆很強烈的視覺與心理沖擊,讓觀衆的思緒變成一團雜亂的綢絮并同時起到了鋪陳和渲染的作用效果,下一幕很快由情感迸發引入理性沉思并對妓女進行道理的闡明。動态簡筆畫閃現之後實現了感性向理性思維轉變的輔進,實現了從情緒表達的過渡到道理闡述的轉承。這就是動态簡筆畫穿插運作處理的好處之一。
語言、畫面、情景穿插在影片的各個部分形成節點,在影片結構與組織之間構建隐約的關聯,在感性與理性之間維持着微妙的平衡,這三大方面的共同協調作用,釀造出了影片的情感氛圍,在人們感性層面上營造了一個曼妙的情感體驗,使影片的理性光輝在這朦胧陰幽的故事背景中漸進散發,進而把這種情感氛圍導向至對人性的哲思,在這種過程中影片得以實現理性至感性的發展轉向,實現在情感氛圍中對哲理的演進與闡釋。
教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過程,不是把自己心中理想的孩子照着“正确”的模樣裁剪出來,這會泯滅人作為獨立個體的特殊性,會磨滅每個孩子應有的絢麗的個性化色彩,作為孩子的教導者,我們應該充分發揮每個孩子的獨有的個性,發掘他們心底深處的内在美并積極自内向外的去引導與耐心教育他們,摒棄舊式教育觀念所帶來的煩躁,沉心靜氣,放平自己的位置,用心去感知他們的靈魂,在此基礎之上去進行知識的傳遞,去揭示事物的内在邏輯,探讨事物的運行規律,去引導孩子,激發其求知欲,帶領孩子共同去發現這世間的缤紛美好,以純淨的心去追求最純粹的美,領略萬事萬物的精美絕倫,讓孩子能夠秉着自己心中的價值标尺,去丈量這個複雜紛擾的世界,去思考與權衡這世間的萬事萬物,從而實現思想的躍進與超脫。

...
...
超脫 (2011)8.92011 / 美國 / 劇情 / 托尼·凱耶 / 艾德裡安·布洛迪 馬西娅·蓋伊·哈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