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看这部电影之前,我看了不少相关的影评,主流影评对这部电影的评价较为一致——动机真诚,制作精良,但剧情节奏像流水账,人物形象单薄,主题也缺乏中心视点,所以在看电影之前,我对这部影片能否值回北京电影票价有些担忧。但观影后,我认为围绕剧本被诟病的问题并没有对我的观影体验造成影响,总体而言,《长安三万里》瑕不掩瑜。

《长安三万里》尝试以李白与高适时间跨度长达四十年的交游为主线,描绘了一幅刻画大唐王朝发展轨迹的长卷。个人认为,对于唐朝社会图景的展示,《长安三万里》做得非常成功,这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精美且用心的画面制作、人物群像的象征性指示以及将人物命运与王朝发展轨迹相结合的巧妙结构设计。

首先,影片的画面制作精美且用心,这一点几乎是观众有目共睹的。严谨考证之后的设计展示了真实且符合想象的唐朝特有的风尚,又在意象的组合运用和符合美学范式的画面构图中构建起了一个具有多重意境的诗化大唐,这也与影片致力于奠定的唯美基调不谋而合。参考唐代陶俑的符合盛唐审美的男性人体比例、唐代绘画中所特有的肥硕马匹、华美的人物衣冠、有史可考的桥梁建筑结构,都体现了电影对观众的极大尊重以及对营造真实性感受的努力。意象应用层面,茅屋良田、水车戏童构建起了田园诗般的梁园风光,道路四方建筑宏伟的俯瞰视角、熙熙攘攘的街道、岐王府里苛求功名的贤士以及胡姬酒坊的高台和饮酒作乐刻画出了锦绣万里宏伟庄严的长安城,二十四桥的月色波光、裴家夜宴的群贤云集、河流上的一掷千金和亭台楼阁夜夜笙歌砌成了在描绘江南的诗歌中出现的繁华与秀美并存的扬州城,黄鹤楼上的诗板及其周围钟灵毓秀的自然景观让人仿佛置身于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骚客以最富才华的笔墨虔诚摹状的黄鹤楼中,而营帐、旌旗、月黑风高的夜晚和瀚海阑干百丈冰的雪天则完美地契合了人们想象中的塞外沙场。细致的场景建模和意象的组合运用通过对观众对中国诗词中呈现的大唐气象共识性感知的迎合,营造出符合想象中不同现实场景诗化意境的真实质感,这也无疑成为了影片的一大亮点。

其次,影片人物群像指示了唐朝社会表象之下的文化语境,也暗含了唐朝社会所存在的结构性非结构性的问题。人物群像刻画单薄、毫无记忆点是本片被不少观众集中吐槽的一个特征,但事实上,《长安三万里》对群像的描摹,或许并不是为了展示唐朝诗坛政坛的千人千面,而更多地是想要通过人物群像来呈现唐朝社会不同群体的整体生活状态。我们可以看到,在影片中,除却高适、李白两位男主角之外,其余在影片中拥有姓名的人物,几乎都只存在于单个场景或者事件当中,为二位主角的人生经历添上几笔。程公公和高适身边的书童是引出高适回忆和讲述的工具人;杜甫、裴十二、郭子仪、哥舒翰、玉真公主等人作为影响主角思想状态或者人生选择的要素出现;王昌龄、王维、崔颢、贺知章、张旭、孟浩然等人的个性和经历,几乎只存在于他者如同画外音般的叙述当中;而岑夫子、丹丘生二位道士更是直接沦为了李白醉作《将进酒》这一场面的背景板。次要人物并不构成叙事的主体,而是被当作文化社会景观的一部分,他们的际遇被影片当作唐朝不同阶层、不同立场乃至不同性的人群的缩影呈现出来。我们通过高适身边的书童和年幼的杜甫体会到了盛唐诗坛的百花齐放和繁荣气象,杜甫的一句“可是写诗,人人都会呀”展现了诗歌是唐朝国民文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通过玉真公主等人代表的掌握选官用人权利的权贵阶层的有眼无珠、骄奢昏庸窥见了盛唐繁华表象之下日趋腐败的制度以及昏聩的官场;我们从郭子仪、哥舒翰身上感受到了精忠报国的武将气概;我们通过岑夫子、丹丘生的存在得知了唐朝道教文化的蓬勃发展;我们通过裴十二因性别问题报国无门的遭遇看见了被唐王朝忽视的女性力量······在有限的电影时长当中,承担背景板、工具人功能的群像人物势必无法拥有丰满健全立体的形象,但人物形象塑造的缺失却并能构成以呈现唐朝社会图景为目标的电影本身的缺陷。值得一提的是,王昌龄、王维、张旭、贺知章等人虽然未被重点刻画,但他们的存在即展现了唐朝诗人的个性斐然,他们或孟浪狂狷,或清冷孤高,或温文尔雅,或痴嗔癫狂,或出身贵族,或出身寒门,脸谱化、扁平化的形象反而更加简单、直接地概括了唐朝诗坛乃至整个文化界“多元”的特征。然而,无论何种个性,怀揣着经世济民理想和精忠报国信念的他们,终究都没有酣畅地挥洒自己的才华,个性鲜明的无数天才们的存在也并没能革除社会的不公和丑恶,更无力挽救大唐走向衰亡的命运,历史的必然性和悲剧性的宿命感也通过这样的设计得到了加强。

最关键的一点,影片将人物命运与王朝发展轨迹进行了巧妙的结合。以高适的回忆作为叙事视角,影片引出了两条线索:一条是叙写李白和高适交游经历的明线,一条是展现唐朝社会以安史之乱为节点由盛转衰的暗线,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相互应和,互为表里。青年的李白和高适,一个恣意洒脱,另一个质朴单纯,他们都怀揣着远大的志向,以少年特有的直接的、雄心勃勃的甚至是有些幼稚的方式寻找获得重用的报国门路,虽屡次受挫,但他们都还怀有乐观的心态和无限的信心。而此时恰逢开元盛世前期,国运繁荣、社会蓬勃发展,整个唐朝社会都弥漫着一股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风貌,这一阶段,无论是角色命运还是国运轨迹在影片中都呈现一种上升态势。到了中年时期,高适和李白的人生路径以驿站一别发生分野,李白先是通过终南捷径得到赏识又因遭受排挤选择归入道门,高适拜入哥舒翰营中成为曾经不愿成为的幕僚,二人对理想的追求都蒙上了一层富有迷茫和怀疑的色彩,而此时边关形势渐紧,安禄山造反在即,唐朝社会矛盾日趋尖锐,两条线索都出于充满波动的平台期。而到了两位主角的老年时期,李白出山投奔永王,流放夜郎最后又被赦免,高适身兼三镇节度使又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功勋卓著,终于得以实现自身报国的抱负却已无法挽回唐朝衰亡的命运。而对于唐朝而言,安史之乱大大动摇了唐朝的根基,强盛帝国的命运以此为转折点急转直下,走向衰落,正如两位主角的命运一般。除却最后出于传递积极社会价值考量的“诗在,唐朝就在”的升华,电影的后程充斥着一种繁华落尽的无奈与悲哀。人物命运是唐朝社会发展轨迹的折射,而唐朝社会也正是人物命运如此发展的根源,两条线索的呼应使得影片的旋律更加丰富,内容也更加详实,这也成为了整部影片的叙事得以成立的前提。

除却对唐朝社会图景的成功摹状之外,影片作为一部国产商业动画电影,带给了不少观众极佳的观影体验。追光动画经过多年的淬炼,积攒了足够多的经验,而《长安三万里》则成为了国产动画电影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制作体系的佐证。无论是从节奏把控和通畅的剧情逻辑、对华丽场景的把控调度还是诗词元素的巧妙融入当中的哪个方面,影片都能够达到合格的标准,而将这些要素综合起来,《长安三万里》就成为了一部优秀的成熟电影工业体系下的商业作品。

影片节奏而言,有不少声音认为这是一种“流水账”式的结构,缺乏叙事重点。然而事实上,电影在时长上对主角和唐朝三个不同阶段采用了大约1:1:1的配比,再加上最后的升华,并不显得拖沓,起承转合分明,每一部分中平淡与高潮分配得当,也不会让人在观影过程中产生长时间平淡的无趣或者多次高潮刺激后的疲劳感。我认为,总体而言,影片的节奏把控还是比较令人舒适的。

通畅的剧情逻辑为影片的剧本兜住了底线。首先是人物逻辑,高适的人生路径自不必说,作为影片的叙述者,他行为的所有动机与结果都合情合理,而李白的每一个人生选择虽看上去只有结果而缺乏动机支撑,看似动机和行为有些割裂,但采取高适视角却可以很好的弥合这种裂隙——他并不总与李白呆在一起,所以只要高适阐明自己对李白的理解或不理解、对李白的认知与缺乏认知,李白一切行为逻辑的合理性便都可以成立。然后是唐朝社会走向衰亡的必然性。在安史之乱这个节点之前,影片已经通过高适的讲述和人物台词对社会问题的指示对唐朝必然走向衰亡做了充分的铺垫——以李白和高适为代表的爱国诗人空有一身才华,却因为不合理的选官制度、门阀当道的社会现实、士农工商阶级分明的结构局限屡次受挫;李白等诗人在长安胡姬酒坊寻欢作乐、相互吹捧的荒唐场面也仅仅是上流社会和官场骄奢淫逸的冰山一角;裴十二的遭遇是唐朝乃至历朝历代女子命运的缩影;高适在战场上亲眼所见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场面、亲耳所听的老者“他们头发比我都白,却还是上了战场”的喟叹、对“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的千千万万黎民百姓因战争带来的苦难生活的设想,都将矛头直指唐朝不合理的军事制度,这样的场景描绘让即便不知道唐朝历史的人看了也能够预感接下来唐军会面临重大危机;而通过侧面展示,宠爱玉真公主、重用李林甫等奸臣的昏庸皇帝形象也得以构建,统治者一次次的失误决策也成为唐朝危机的爆发的导火索。除此之外,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李白在高台作诗时,台下的一名客人说了一句话:“李白是商人之子,又有胡人血统,居然还能名满天下,我们大唐真的是海纳百川啊”,这句台词背后隐含的意味是:胡人和商人仍然是低贱的,只有既定的既得利益者才有资格对一切进行价值评判,这句话中蕴含的傲慢恰恰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唐朝,并不像看上去的那样包容开放。影片贯穿安史之乱转折点之前的一处处细节都为最终危机的彻底爆发埋下了伏笔,对社会问题的大胆探讨和表现也让唐朝衰亡的必然性也在影片前期得到了充分的暗示。

华丽的场景设计是这部电影的一大亮点,激动人心的打斗场面、绫罗飘飞的华丽舞蹈、策马狂奔于天地间的潇洒与自由,都给观众以舒适的审美体验。而影片中这类场景的集大成者,便是李白醉作《将进酒》的场面——山川风月为幕,驾白鹤遨游于江渚之上,成风遨游于九天星河,衣袂飘飞间入空灵浩渺之境,配以金樽清酒和李白浑然天成、出神入化的诗歌,创造出一幅直击心灵的审美奇观,几乎可以用震撼形容。而幻境破灭后,仅剩几个中年男人醉卧江边,寥落之感油然而生。

诗词元素作为本片的卖点,非常巧妙地贯穿电影始终。作为一部老少咸宜的、富有文化教育目的的电影,影片中人物张口闭口就是各种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诗歌,观影过程中,不少小孩子会跟着影片中的人物大声诵读。诗歌的插入并不生硬,与人物台词浑然一体,虽有刻意之嫌,但在与情节发展与人物情感的配合中并无刻意之感,成功地放大了唐诗的美感,也丰富了电影的文化意蕴。

当然,这部电影仍然在一定层面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历史事实的不合理改编,电影中的李白仿佛因为第一次婚姻遭受了莫大的委屈,但事实上,李白与许氏深居桃花岩,过着清净安乐的幸福生活,夫妻和睦;再比如,影片没有对唐朝社会的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探讨,传递的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单一、有些落后······但这些问题几乎已经成为所有国产动画电影固有的通病,可能来源于电影题材本身的局限性,并不是《长安三万里》的特殊问题。在这个角度上,无论是《长安三万里》,还是其他国产动画电影,都还有很大的进步和改良的空间。

关于长安三万里究竟是不是一部好电影,相信观众的评判和市场的反馈作为商业电影评价体系的重要构成已经给出了答案。希望日后我们能够看到更多的、更加优秀的动画电影作品,国漫的崛起,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