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聲明,這部電影能感受到大鵬的誠意,小說改編影視難度很大,大鵬導演很有勇氣也很認真。我作為外行人不該做太多批評,隻是作為原著讀者和一名觀衆說說我的意見。
影版《長安的荔枝》稍微有一點原著的味道,但是完全做不到原著的鞭辟入裡,對于應該深入表現的對立沖突表現得很顯白,平民之怒的力度還不夠。
先談談好的地方。
1. 楊國忠部分的表現很好,壓迫感很足,鏡頭和布景都很好,結尾兩人的對峙戲還可以。佛像之眼運用得很妙:一面看,楊國忠是通過佛像之眼俯瞰衆生。從高高在上的姿态,到他以佛像為背景,都是他掌權的威壓的體現。另一面看,佛像的眼珠就是楊國忠,也就是說整個國家尊之為信仰與規範的其實是這些掌權之人。這就和主旨相合了。
2. 此外,鄭玉婷線表現得還可以,木棉花的支線挺好,在虛與委蛇的官場之外加了溫暖的親情和友情線,更有人情味了。
3.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新解讀也不錯。一騎是拼死奔勞的小官,紅塵是親情是長安百姓,妃子笑是底層無人能見的一個虛影,而勞民傷财運來的荔枝則成為一個權力鬥争的符号,此時它本身的食用價值已經完全被取締了,沒人在乎它好不好吃——荒謬且悲涼。
4. 蘇諒的改動有好有不好,他的所作所為确實像一個富二代,年齡下調,比較好炒cp,大家更能接受。但是,李善德在荔枝專運中的背叛感被蘇諒的無條件原諒消解,緻使最後的對峙戲情緒沒有被拉到高點,這是遺憾之處。
接下來就是問題所在了。
1. 杜少陵人設改。原著的杜甫其實承擔了理想主義對照組的作用,他沒有韓洄(這個人物電影裡删了)那麼圓滑,也沒有李善德這麼憋屈。他對于蒼生的理想主義是李善德最後幡然醒悟而怒發沖冠的重要關鍵。可惜電影裡把杜甫改成了一個深谙官場之道,甚至可以點醒李善德的人。大家看得時候不會覺得奇怪嗎?這樣一個杜少陵,為什麼後來會漂泊至茅屋草堂呢?OOC啦家人。
2. 重要情節删節。這也與1息息相關。我看原著是印象最深的就是這裡(後附圖),杜甫前面提到的長安門旁上好坊和後面李善德竭力于貴妃生辰之日抵達的上好坊實際上形成了呼應。極盡奢靡繁華的城中有這樣一片荒涼悲戚之所在,這種鮮明的對立刺痛了李善德的神經。本質上李善德還是一個讀了書當了官的上層階級裡的底層, 真正的底層生活彼時他還沒能完全感同身受。是這些細節敲實了李善德對于黔首黎民的深切同情。電影裡居然沒了?沒了?
3. 魚朝恩截殺的不合理之處。原著的截殺其實來自于嶺南趙辛民,林邑奴也是在這裡犧牲的。不過從創作者的角度想,這裡的改動成全了荔枝四人組中的三人的重逢,與蘇李二人的解開心結坦誠相待,這樣的改動也就好理解了。那麼不合理在哪?這很簡單,李善德帶的是聖上要的千裡迢迢從嶺南運來的荔枝,拿的是楊國忠的令牌,肯定時刻是有人盯着的,此外,這麼大張旗鼓的陷阱和截殺,後期根本不好通氣僞造,這種破綻屬于魚朝恩自尋死路,被楊國忠抓到他可别想混了。從樣貌就能看得出來,魚朝恩是新秀,他其實是沒那種能力跟楊國忠正面抗衡的,至少他們二人需要明面上的和諧。但是電影裡面兩人的叫闆已經到明面上了,就有一種把聖上當傻子的感覺。特兒戲這就。
4. 更兒戲的來了。聖人“國忠辦的”一句的突兀之處——這句話反而使得聖人成為呈現争鬥的工具了,事實上他應當是隐身的,這種隐身才能表現出階層的森嚴與穩固。楊國忠後面提到的那個“提了一嘴蜀地的荔枝比嶺南的好吃”的人,其實是高力士。楊和魚的争鬥其實都是在真正位高權重的高的掌控之下。電影把這一環節隐去了,應該是為了叙事的精簡考慮,不過他不僅隐去了高力士,還把高力士應有的角色任務移交給了聖人,這不僅嚴重削弱了電影該有的zz恐怖感,整體觀感也有點搞笑。 細想了一下,聖人說這句話可能是為了讨貴妃的歡心,畢竟右相國忠是貴妃的人,但是貴妃在這部電影裡明顯面目模糊,這又矛盾了。這句話不應該由聖人直接說,而是應該由楊國忠自己介紹才對。
《長安的荔枝》核心問題就兩個,一個就是小民之怒,另一個就是官場博弈。前者通過楊國忠令牌下人民苦楚與李善德的攤牌直斥表現,後者主要通過李善德在拿到令牌前後的待遇對比和楊魚二人的抗衡。整部電影是是前者表現得少,後者表現得淺。總體而言,我給6.5/10,是一部較有誠意的商業片。
當然,我說的這些肯定有偏頗之處。影視創作者要考慮的東西還有很多,首先就是,如果真的像我說的這樣加很多的人物和情節在裡邊,會不會顯得很冗雜,作為電影的觀感會不會變差?所以他必須要做減法,他要突出重點亮點,抓住觀衆的注意力才可以。因此,他的一些取舍我不能一錘定音地否定,我不能以我自己的觀感概括所有觀衆的觀感。我隻是以一個讀過原著的人的角度來說。最後還是得說一聲,大鵬是一個認真的導演,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未來會更好的!
p1-3是原著杜甫提到的上好坊,p4-6是李善德抵達的上好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