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靠給男人穿衣服為生,而我靠給男人脫衣服而為名。”
17歲的讓-丹尼爾·卡迪諾(Jean-Daniel Cadinot)毅然走出了蒙馬特山地區的家庭裁縫坊,頭也不回地去大膽追逐自己的藝術畫家生涯。在接受了系統化的攝影教學後,成為一名專業攝影師的他将鏡頭逐漸聚焦于美麗男人的性感身姿。
到了1978年,在攝影行業聲名鵲起的卡迪諾決心向電影導演一職發起沖擊。盡管,他的熱血宣言卻并未驚起彼時法國同色市場的半分漣漪——這主要源于這類新型電影在70年代的法國影院整體表現參差不齊。不管是在阿爾及利亞裔導演Norbert Terry(代表作《Hommes entre eux》.1976)、還是一度臭名昭著的Marvin Merkins(代表作《紐約地獄》 .1978),亦或是活躍一時但行蹤神秘的Emmanuel Dos Santos(代表作《Homosatisfaction》.1978),這些昔日如雷貫耳而如今已查無此人的電影制作者們提供的“廉價小商品”才是當時本土酷兒硬核電影的主流。
1975年至1983年間,這批小成本酷兒硬核片在通過了CNC(國家電影中心)的認證後會于巴黎少數幾家專門放映該類型的同性電影院如Le Dragon、La Marotte和Le Hollywood Boulevard以及其他省市的少數影院中上映。而在巴黎以外,很少有影院放映這一類型的電影。
對于初出茅廬的卡迪諾來說,人氣低迷的院線市場并非一個合适的切入點。鑒于他已經在靜态攝影集上建立了足夠廣泛的美譽度,于是他決定先從視頻媒體做起。
此後,他決心将作品長度逐漸延展到一小時甚至是一小時半,使其更接近與一部标準的電影時長。而在從短片過渡到中篇的這一時期,以純粹無邪的田園牧歌美而名揚遠播的美學大作《神學院》(1983)在正式上架後點爆了酷兒群體的消費熱情,更直接跻身卡迪諾導演有史以來最暢銷的同色作品之一,即使是在他英年早逝的多年後。
稍加品味,就能發現卡迪諾這人确實念舊得有些陳腔濫調了。在他的中早期作品中,其筆下的故事多少要發生在一個接近自己孩童的光輝歲月,以便于他能像馬塞爾·普魯斯特一樣去追憶那滿是迷失與理想化的似水年華。盡管與往後幾年的《流浪愛侶》(1984)、《滑雪課》(1985)與《威尼斯之旅》(1986)等的成熟作品相比,薄弱的叙事技巧與空泛的人物塑造在一定程度上折損了《神學院》這出古典小劇目的非凡魅力。但在典雅精緻的服道化、濃墨重彩的如詩光影與天使般清新純潔的選角班底面前,這首對複古審美的朦胧贊歌在曆經重重的時光考驗後卻依舊能憑借着這麼一個簡單而純粹的“美”字而驚豔四座。
盡管電影拍攝于1983年,但卡迪諾選擇以在1952年複活節的一天為故事的時間線,講述了當聖·查爾斯學院的其他學生紛紛放假回家時,有六名學生因調皮搗蛋而被戒律嚴明的神父校長(熱拉爾·内穆爾 飾)強行留宿的故事。這些穿着紫色針織羊毛衫的美少年們在神父的逐一“批鬥”下,隻能心不甘、情不願地接受了眼下的現實。随着時間的流逝,在唱詩班舒緩的天主教聖歌聲中,這些淘氣的男孩們做起了各種天真而有趣的惡作劇,他們會在大自然散步時互相親吻甚至是學院的某處角落中秘密約會,以滿足他們對彼此肉體的微妙好奇心……
首先是犯下愚蠢之罪的小畫家德科(亞曆山大·德爾·法魯 飾),因在廁所牆壁上大展畫工而被神父“逮捕”不說,還膽敢在神父眼皮底下私傳小紙條,害得暗戀對象勒西爾(薩姆森·卡瑞 飾)不僅吃不上早飯,還被罰站。好在對方大度,完全不計較。可惜警惕性零分的人設牢固,私相授受的過程愣是全程直播給屋外幹活兒的園丁(博裡斯·布魯諾夫 飾)……
然後是犯下暴食之罪的富家少爺裡奧(蓋·布爾喬亞 飾),在連續三次在廚房偷吃餅幹被抓後,被神父警告“什麼都吃隻會害了你”。最終,依舊我行我素的他先後讓白皙冷酷的校醫(特裡·蘭格 飾)與健壯性感的校廚(勞倫特·吉拉德 飾)犯下了淫欲之罪,隻能說顔值高的美人哪怕以任何姿勢解鎖“吃雞成功”成就都足夠令人大飽眼福。
接着是犯下無知之罪的眼鏡仔梅塞爾(阿諾·芒斯特 飾),一臉學霸相結果卻是德智體美勞多科學分不及格。繡花草包的他在與逼王莫林-杜伯格(弗雷德裡克·克裡斯托弗 飾)的cp被拆後,與無家可歸的黑人同學費埃爾(邁克·李 飾)逐漸建立起了親昵而深刻的關系。
接着是犯下傲慢之罪的莫林-杜伯格,自視清高的他不但引起了神父的不滿,連同學們都對其偶有内涵。于是神降下了他的懲罰,河邊嬉鬧時比起關心梅塞爾,更關心自己毛巾的他最後連鞋都濕了不說,原配cp還被截胡,連帶着官方下場删掉了他與梅塞爾在内的宿舍狂歡段落,僅剩宣發物料可窺探一二。
再然後是犯下了玩火之罪的勒西爾,因多次在走廊與樓梯危險打鬧而被扣押在校是神父對他的懲罰。因為私會同學不慎而被園丁看個精光是神明對他的指引。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比起驚慌失措的德科,心生一計的勒西爾化作妩媚多情的金發魅魔,看準時機便将其拉進牆角……
最後,是犯下憤怒之罪與貪婪之罪的神父,永遠在指責、在抱怨、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權威長輩,也是卡迪諾劇本中永不缺席的關鍵存在。是他們冷漠而麻木的憤怒壓抑了一代代孩子們的童年與青春。然而看似最冰清玉潔的高嶺之花,在罵罵咧咧地點燃壁爐的花火後,欲壑難填的肉身隻能渴求英俊園丁的夜幕耕耘……
我想你發現了,全片道德瑕疵最少且發揮空間最大的角色反而是許多影評中避之不及的黑人同學費埃爾。他之所以被扣留在學校,隻因為他是一個無家可歸的可憐人。同時,不卑不亢的他也是最快融入六人團隊的學生,與梅塞爾的感情線屬于從頭貫穿到尾——但凡你磕得動,都能發現許多糖。最後,他也是撞見神父隐情而選擇守口如瓶的唯一目擊者。
如果我足夠狹隘而主觀,我一定會說費埃爾犯的是面相醜陋之罪。但當我們把視角對準80年代,對準所有宣揚平等包容開放的自由宣講時,你就會明白卡迪諾的創作理念有多麼的超前時代——是的,他不僅敢在多數觀衆都不買賬的情況下啟用有着非洲土著面容的黑人演員來做主演,同時也願意将電影中最好的角色根據劇情需要分配給包含北非、中東、拉美在内等的少數族裔群體。
盡管《神學院》以一連串令人眼前一亮的人物特寫而聞名,但像這樣近乎“全組一輪遊”的演出班底,确實難以打造出任何的明星演員。不管是英俊潇灑的青年演員組,還是瘦削溫柔的少年演員團,仍堅持演員生涯的反而是自始至終都裹得嚴嚴實實的,後續他将以職業文戲演員的身份與卡迪諾工作室展開橫跨11年的長期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2年後的短篇集《Top Models》(1985)的倒數第二章節裡,碧眼美少年的斯特凡·阿爾諾穿上了那套熟悉的紫色針織羊毛衫。害羞内斂的深閨容顔與大膽張揚的表演激情,我願稱之為《神學院》最佳編外人員——遺憾的是,這同樣是一位“一輪遊選手”。
也許這是時代的悲哀,随着卡迪諾的創作生涯的發展,這些天真而朦胧的精緻小淘氣變得越來越罕見,無論是行業制造商們,還是他們的主要訂閱會員,似乎都隻追求一昧的官能刺激,而紛紛忽視了精品制作人們對内容創作的智慧與野心。用精緻而細微的光影變幻來展現角色們顯而易見的化學反應是任何經典作品中并不起眼的技巧,而當制作預算一再降低後,隻能在尺度與人物關系上瘋狂亂卷的卡迪諾作品自然在90年代後變得越來越極端而平庸,這是整個行業的“無奈演變”,是當代硬核銀幕的可悲現實。
這等優雅奢華的精心制作在如今的市場上已然沒有任何的立足之地,它所蘊含的那種俏皮而嚴肅的電影精神或許早已深深植根于那不可追憶的80年代裡,最終也将随着曆史車輪而滾滾走向凋亡。唯一永恒不變的是,“卡迪諾就是最好的”——即便不是每一部卡迪諾電影都是經典之作,那也基本談得上物有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