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榮幸能夠受到騰訊新聞 的邀請,提前觀看《革命者》。事先早有預料會是一部佳作,但是最終的觀看反饋遠超預期。
首先比較令我驚喜的是劇情。因為對近代史比較了解,也看過許多獻禮片和曆史片,所以在我來看,如何把這段為大衆所熟知的故事講出新意非常重要。但是影片出奇制勝,從八個人與李大钊的交流切入,形式新奇。影片并沒有使用純線性的方式展開描述,而是采用插叙和倒叙。這種手法不是獨創,這種意識流的創作方式在現代文學作品中較為常見,其中伍爾芙的代表作《Mrs.Dalloway》在搬上大銀幕的時候,就采用這種手法通過一天的時間展現主人公的一生。這種手法在主旋律電影、甚至在我國電影中也不算多。我給予高度評價的原因是影片通過如此剪輯保持了觀衆的情緒上的持續共情。一般線性傳記片在拍攝時往往出現部分情節枯燥無聊的現象,但是《革命者》恰恰避免了這種問題,導緻我坐在電影院幾乎從頭哭到尾……
而在人物刻畫上又各有特點,借用光影對比、冷暖色差,用寥寥鏡頭便把每個人的性格展現出來:如張學良的一句話體現他的軟弱,通過唱戲的節奏對比展現蔣中正陰暗的内心,教員一口辣椒展現偉人最生活化的一面;而對那些虛構的人物,如慶子、阿晨等,也通過展現他們的底層生活的一瞥讓人物既不會浮于表面,又可以代表不同民衆的一定特點。這也使人物刻畫不會成為襯托主角的犧牲品,反而具有獨立性。另一方面,他們圍繞李大钊展開故事,成功塑造了李大钊的個人形象,又不會過于脫離李大钊其人。(這裡真的感覺也像現代主義文學的特點:都有不可靠叙述者的感覺……)。
在演員演出上,本影片最大的優點就是——不出戲。現在許多電影在選人上忽略這點,不管拍偉人還是小人物,都要有統一在一個片子中的感覺。有些人在同一部電影中的感覺是純割裂的,讓觀衆完全無法融入電影……所以不出戲真的很重要,為了達到這一點,看得出片方也是下了大功夫,在人物造型上形似神似都做到了。(這裡比如教員那顆痣的時間問題;少帥其實并沒有曆史上傳的那麼美男子,教科書上那張是他最好看的一張圖;中正那時候長得有點圓潤;還有陳仲甫發際線真的很高……)
另外演員們也努力做到貼合角色,演繹出彩。我沒想到的還是李易峰扮演的教員,我們通常在獻禮片中會忽視偉人所處的年代和其本身的年紀,容易把未來的一些特點套到過去的角色上。但是李易峰恰到好處地演出了那個時代教員的蓬勃和朝氣,而且真的很神似。以及最重要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教員最大的特點是他對中國革命的堅持與積極,李大钊在這部影片裡說:“我知道你有錢也不會去外國的,因為你想在中國的土地上找到解決的辦法。”這番話道盡教員最質樸的特點,也是兩人的共鳴之處。李大钊是他的老師,他們的關系就像是一段傳承,守常先生犧牲了,那時候我黨雖然處于低谷,但是革命的火種并沒有熄滅,接過接力棒的教員又堅定不移地傳承下去,有了今天的中國。寫到這裡突然深感本片好一部浪漫主義史詩!
觀影後總制片梁靜說的一段話挺讓我感動的,她說有記者問她為什麼一直在出品主旋律電影。她說這種片子在國外其實非常常見,叫做主流電影。這讓我想起來吳京在接受采訪時說美國人也天天拍主流電影,我們就不能拍嗎?我覺得就是要拍,而且要拍好,往好裡拍。主旋律電影為什麼就一定要與商業割裂,為什麼就不能成為所謂“主流”呢?很多導演把拍主旋律電影當作任務,片子裡搞笑是搞笑,宣傳是宣傳,形成了說教式的割裂,讓片子變得四不像,最後反倒要怪任務。要我說,《革命者》中最“說教”的一段也是用心拍的,那段教員的台詞與殘酷的現實合在一起,讓人們加強了對理想信念追求的信任感。希望以後能更多看到這也的主旋律,這樣的革命浪漫主義。
關于影片的内核,許多觀衆也反複分析了李大钊的全方位形象,這裡我不多說了,隻提張頌文老師在映後談到的偉大人格在生活之中。李大钊為什麼面對死亡無畏?因為他認為他做的這一切都是應該做的、都是應該犧牲的。正如我們馳援武漢的醫生、正如與歹徒殊死搏鬥的警察們,他們難道不怕死嗎?但是他們都認為治病/維護治安是應該做的,所以他們不怕。正如此,偉大人格就在人民中。這部片子我還想講的是一個最普遍的意象——人民。無論是農民、勞工、知識分子甚至是乞丐,都組成了當時的那個國家。偉大的曆史人物來自于人民,他們做出了非常偉大的貢獻,但是一個人是不可能決定曆史發展方向的,隻有群衆可以。即使是偉大如李大钊,在面對殘酷的軍閥時也不能拯救被殺害的學生。他隻能說:“我們不能光有主義,我們還要有槍。”而每一件事最後能辦成,靠的都是人民團結在一起的力量。影片在沒有淡化人民的意象,沒有刻意神化曆史人物。反而展現了各階層的精神面貌,給了大家最直觀的展示。另一方面,李大钊願意去了解人民,走到人民生活中去,所以他赢得了民心。這也是我們黨百年來最強大的精神力量。我們為什麼能夠勝利,因為我們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為我們是民心所向!
寫至此處發現已是七一,那麼就将此文獻給我親愛的黨和祖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