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票房和熱度上來看,《長津湖》在商業上無疑是非常成功的。當然這部電影的質量也絕對拿得起大陸票房冠軍這座獎杯的。整體四平八穩,沒有重大失誤,基本符合史實。對于志願軍頑強作戰能力和鋼鐵意志的表現到位,對于作戰條件之艱苦北朝鮮冬天之苦寒的展現也能夠讓觀衆切身體會,對于美軍作戰能力之強大也有客觀的描述。能做到如此幾點,電影就已經及格了。但是我們要的僅僅是一部及格的電影嗎?我覺得完全拍的更好。不單單為了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更是為了紀念長津湖戰役的英雄們,我們也應該拍的更好。正如我之前在朋友圈裡說的,我們應該把長津湖拍到極緻,然後選送它去角逐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讓美國人看看美軍是怎麼挨打的。可惜陳凱歌和徐克并沒有做到這一點,作為戰争片它還不夠優秀。

時常聽人說,對于電影時長的掌控也是導演很重要的能力之一。一部時長拉到177分鐘的電影,是應該可以講很多東西的。可是這部電影,看完會讓你絕的就隻是看了兩場戰鬥而已。我覺得導演在時長分配上是有問題的。兩場戰鬥的問題我們等會兒再聊,先說說時長分配的問題。對于這種聚焦于某一個連隊的某一場戰役的電影,講故事的模式我更傾向于諸如《野戰排》《拯救大兵瑞恩》和《全金屬外殼》的模式。這三部電影都是聚焦于一個小隊,通過他們在一場大戰役中的一個個小戰鬥小事件來反映整個戰役的大事件。而這三部電影在時長分配上又正好代表了三個模式:《野戰排》前期的背景鋪墊非常少,幾乎就是一直打。與此類似的還有中國的《紅海行動》;《拯救大兵瑞恩》則是有一些簡略的鋪墊;而《全金屬外殼》是個特别的存在,有着長到誇張的鋪墊,甚至單獨成為電影的一部分。《長津湖》在前期的鋪墊是偏長的,要長于《拯救大兵瑞恩》但短于《全金屬外殼》。《全金屬外殼》的鋪墊雖然長,但一直都聚焦于這個小隊。而《長津湖》卻不是,花了一定的篇幅去講中央如何下決定出兵朝鮮等脫離于第七連的事情。相比于此,我覺得前期鋪墊更多聚焦在伍萬裡融入連隊以及連隊從山東集訓到開赴朝鮮(這一部分涉及很少)的過程會更好。如此一來能夠讓這個故事更完整。此外,兩場戰鬥所占用的時間太長,而反映條件艱苦,天氣寒冷的戲太少太少。單靠司令的一句零下四十度台詞是不夠的。應該多加一些戰士缺衣少糧的環節,比如《一九四二》中到處找食物找衣物的橋段。讓觀衆看完總覺得冷覺得餓才好。突然想起來,電影前半部分出線幾次的紅圍脖在後半部分就消失了。如果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标的物到中途突然沒頭沒尾地消失,那你設計這個情節又有什麼沒必要呢?

再來聊幾句戰鬥戲。技術層面上,近幾年國産電影戰鬥戲的質量越來越高。經費充足了,拍得出大場面了。能充分展現戰鬥的激烈了。個人而言,覺得第一段戰鬥(炸信号塔)相較于第二段(新興裡山谷)要好一點。一場激烈的陣地戰,在電影裡表現起來,給人最大的感覺就是混亂。那麼作為導演,我覺得把一場混亂的陣地戰分解成幾個人的多個目的性很強的任務才好。例如第一場戰鬥,我們可以看出幾條線:伍千裡和餘從戎進攻屋裡的機槍點;有個不記得是誰角色用機槍打美軍的機槍點;雷公伏擊美軍;伍千裡和餘從戎打坦克戰;最後炸信号塔。每個角色在戰鬥中的思路以及目的都很明确。對比之下,第二場戰鬥,也就是最高潮的戰鬥,角色的目的性就沒有那麼明顯,看着有點亂。如果可以改進這一點,那麼裡優秀的戰争片就能更進一步。

最後聊些有的沒的。我覺得煽情還是有點多,如果是我,我會僅保留雷公犧牲那一段的煽情戲,其他的全都删去,畢竟真正的戰場不會給你煽情的時間。一些小的情節應該改進,例如雷公開着帶有标識彈的車去炸美軍坦克,這一點有點不靠譜。美軍任由他把車開過來而不阻攔這點也太笨蛋了。反映志願軍的英勇不應靠美軍的笨蛋,相反,美軍越狡猾越兇殘,那戰勝美軍的志願軍才會顯得越英勇。另外,許多鏡頭的調色我不喜歡,尤其是影片剛開始伍千裡家裡的鏡頭,調色太缺乏厚重感。

總之,這麼一個大項目大手筆的電影,陳凱歌完成的還是及格的。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太多,我們國産電影還有太遠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