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很尬,很多情節不成立。矛盾來得太膚淺,人物的情感轉折突兀,性格深度幾乎沒有,稀薄的演技又撐不起空洞的劇本。

導演/編劇隻是在想象一個像小大人的小孩,一個缺少母愛的戀愛腦,一個女強男弱的婚姻走出來的單親媽媽,一個渣男,一個舔狗。

一個像小大人的小孩首先不得不說編劇的夾帶私貨:小孩最喜歡寫作,作者借小孩的形象說了不少自己想說的話,雖然寫作這條線埋在整個劇情的始終(幾次作文作業),最後結局可以說是點明作者想表達的本意:類似追求自由,發現自我,人生有很多可能不要給自己設限。這個結構确實合理但是非常欠缺打磨,讓人感覺這個架構就像是個學生習作,卻能拍成一部商業化的電影?我想問作者你對這個結果滿意嗎?‘女孩應該怎麼打鼓?’:作者是不是還暗自覺得自己這句話很妙?借一個孩子的口說出一個女性被‘結構性’規訓的困境?事實上這句話很俗,很不‘切真’,明顯劇情安排刻意而為之,她或許會問‘怎麼打鼓’,‘女孩子可以打鼓嗎’,但,‘女孩子應該怎麼打鼓?’,正常小孩子不會這麼說話,如果你有認真觀察過的話。你有想表達的東西很好,但是能用點心嗎?任何想法就這麼不經加工赤裸裸地寫進劇本?跟下來的那句話也很爹味:你怎麼打鼓,女孩就怎麼打鼓。像不像一句廣告語。

2. 缺愛的戀愛腦:我承認生活中有戀愛腦,但是你把人物的動機解釋地這麼簡單,說哭就哭,說笑就笑,戀愛腦到不可救藥?一句‘母親嘲笑月經漏在褲子上’就解釋了這個人物的創傷來源?很明顯這就是一個在書桌上空想的編劇會幹出來的事。

3. 那個渣男:當他開口說那句:有些話還是早點說為好……的時候我就知道他要說什麼了,如果說這個人的形象就這麼實現存在于讀者/觀衆的腦海裡了,那還是你原創的形象嗎?你隻是不上心自己的作品罷了。

4. 單親媽媽和舔狗。我差不多理解到作者想要說女性可以把男性當成工具,滿足自己的性需求,隻是追求‘課間十分鐘’。這個沒毛病,隻是明顯是想法優先的,劇情服務于想法搭建起來,生搬硬套,扯些’雄競‘、’你讀過幾本上野千鶴子‘,可以把這種劇情當作一種荒誕戲來看,但是即使如此我依然質疑這裡面多少成分是套路。

總結:不切真,戲劇給人一種實驗性表達作者私人想法的不成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