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關于丈夫意外墜樓身亡,身為嫌疑人的妻子和她的整個人生遭受審判的故事。

看似傳統懸疑叙事為開頭,但觀衆直到影片最後一幀結束仍不會停止質疑和思考,此時故事的焦點已經從案件本身轉移到了這一段瀕崩潰的婚姻内核,繼而延伸到人和人之間的微妙關系上。

追索的過程會引發了觀衆對真相本質的反思: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就真的是所謂“真相”嗎?又或者,隻是我們更願意相信和接受的版本而已。

這部片的優秀是全方位的,無論是從導演,劇本,叙述節奏還是演員的演繹和配合度。

被提名奧斯卡最佳女主的桑德拉·休勒 (Sandra Huller) 自不必說,角色信念感極強,情緒把握很穩,演技流暢不着痕迹,可以輕松跻身年度最佳表演之列。

飾演視障兒子丹尼爾(Daniel)的小演員米洛也讓人印象深刻,年紀輕輕在沒有眼神輔助的情況下能把少年糾結複雜的情感表達得如此到位,未來可期之才;

還有飾演辯方律師的斯萬·阿勞德 (Swann Arlaud),那一頭銀發配上湛藍的眼睛,很法式很深情,不說一個“愛”字但不經意幾個眼神都會讓空氣瞬間暧昧起來;

甚至小主人那隻邊牧也值得一座小金人,我居然第一次從一隻狗的眼神裡同時看到了震驚、不解和忠誠。

與一般被告女性角色所扮演的受害者弱勢形象截然不同,劇中的女主角很“反傳統”。她毫不掩飾自己的雙性戀身份,對婚内出軌也直言不諱。她堅決拒絕為了丈夫的不安全感而放棄自己的事業,也不會因為兒子的視力障礙而犧牲自己的時間,給予他過度溺愛。

即使在法庭上,面對不利的情況,她依然能控制好情緒,在公衆面前表現得淡定克制,不在人前崩潰。

她不會輕易跳進任何以愛和道德的名義所設下的圈套裡,這種堅定和清醒讓人既敬佩又存疑,敬佩她的灑脫和不内耗,疑惑是不是因為她過于自我而導緻婚姻中的一系列後果?

也許是見過了太多哭哭啼啼或是忍辱負重的女性受害人,女主角的冷靜和果敢讓人耳目一新,她時刻保持着清醒的頭腦,無論是與丈夫的争吵,還是在法庭上被檢察官、心理醫生、警察輪番質疑盤問,她都能準确的把子彈擋回去。

導演很會講故事,她讓庭審和現實生活的場景來回切換,一點一點撥開故事的線頭,而不是一次性地将所有問題都倒出來,這樣可以和觀衆有充分的情感互動,繼而被引導着逐步思考着參與到故事中來。

丈夫指責她沒有承擔足夠的家務和照顧兒子的責任,使得自己沒有時間去追求自己的事業,她一語道破這是他自己的選擇,拒絕被丈夫對兒子的歉疚而綁架,拒絕為他自己無力兌現自己的規劃買單。

這種争吵讓人感覺非常熟悉,現實裡遇到類似的情況,通常是性别颠倒,而且人們也習以為常。一旦性别轉換過來,就像這部劇一樣,女主的婚姻和一整個人生都要面臨上法庭被審判的命運。

人們對妻子和母親的付出太習以為常了,就像女主角跟随着丈夫的意願搬到他的國家重新開始生活,雖然自己并不情願,而當她在成為成功作家之後,仍然被期望着主導育兒和家務,丈夫對她堅持在家裡說英語不說法語而耿耿于懷,但是忘記了來自德國的她隻是要求在語言上雙方各自妥協一步而已。

二刷時再看庭審的劇情覺得越來越離譜,甚至有些荒謬。在沒有絕對證據和證人的情況下,每個人都在揣測女主殺人的動機,正如劇中所言,審判過程并不關乎真相,而隻關乎外界對女主角的看法和态度。

檢方對案件的審判完全依賴于他們所獲得的一些碎片信息,都隻看到了婚姻中的傷痛和緊張關系,而女主角的寫作才能也被扭曲成了她具有殺人動機的特征。

每個人都相信自己看到了事實的全部,但正如女主角所反駁的那樣,如果選擇性描述一些更幸福的時刻,她也能夠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畫面。

而對于看熱鬧的普羅大衆而言,大家會關注真正的真相嗎? 不會。

一個作家想要殺死丈夫的想法和一個教師的自殺哪一個更抓人? 這才是大家關注的。每個人都隻希望可以無限圍觀的過程中充當道德譴責的打手和助攻,而背後的真相究竟如何,也許隻有女主的兒子是在意的。

這部劇之所以優秀,在于它看似在剖析案件,實際上是在幫助我們審視自己對待事實和推斷他人動機的方式。

我們會發現,人的生活其實是經不起這麼細微的審視的,在“有罪”和“無罪”之間,個人或者婚姻,都在一個廣袤的地帶裡無法被審判,任何人都無法全面的理解别人,最終結果來自于你看待這件事情的态度,以及你對整件事件中人的看法,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