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總是擅長把親情拍得讓人動容。
一把世孫出生時,世子親手畫的龍扇,一碗兒子遞出的水——這些原本尋常的小物件,總能在失去中被賦予記憶與悲憫的重量,變成一種懷念的工具。
常常想,為什麼中國電影裡,這樣浪漫而克制的情感元素幾乎沒有。我們好像不再那麼相信“情感的形式感”,不再願意在生活的細枝末節裡挖掘出真心。
中日韓的親情電影各有風格:中國的更在意叙事和套路化的正确鏡頭,像是小學日記拽高級語法;
日本的更安靜,深挖細節與心理,像是莫言筆下的日常語序;而韓國的,就是用儒家文化在意的親情脈絡批判儒家文化的冷漠與殘忍。韓國已經有太多讓我喜愛的親情片了,更确切來說是苦情親情片,比如《苦盡柑來》裡的母女,女兒受到婆家人刁難,母親第一反應是反思自己是不是給孩子一些不好的榜樣。這些心路,新而深邃。韓國的親情幾乎貫穿到每一個韓劇和電影裡,更重要的是,他們很擅長于細膩的愛與熱烈的直接表達,真讓人繃不住。
《思悼》其實不是講親情,我們幾乎看不到王與世子的親子互動,也看不到世子和世孫的父子互動,但就是理所當然的把父子相愛這個理念融入在這個故事裡,仿佛觀衆們天然就會相信這個價值觀。我懷疑這是不是故意為之…
會忍不住想——英宗究竟有沒有後悔過那樣殘忍的決定,那八天中間後悔過嗎?惠慶宮又在怎樣的痛苦中改寫了對丈夫的感情,這感情的發展是怎麼樣的?世子的母親,也是王的妻子,更是被時代與禮教壓得喘不過氣的女人。她對“離經叛道”的兒子既痛恨又憐惜,她有沒有做出任何的努力去改變這個結局,她對世子的愛又是怎麼樣的?從一個衆星捧月的世子變成了衆叛親離的罪人,死後連腿都要被硬生生掰直,這樣可憐的人,他身邊人都是什麼反應?
女性角色在片中太抽象了,同質化,單從電影中,表現得很抽象。
導演用一種極其克制且俗套的閃回方式講述世子的一生掙紮與悲憫,用宗教般的儀式感描繪血緣與犧牲的苦難。最高明的是在于用儒家理念的背景故事來批判儒家理念,這是中國需要的電影。儒家文化太弱化個體的人,太重視知識與學習,人的地位太弱了,被壓抑的感情太多了,跪在中間的兒子何嘗不是現代人也應該面對的共同話題。親情難道不是最重要的嗎?儒家文化所推崇的有利于王權統治的道理,難道現在還要被奉為圭臬嗎?
太心痛了,這是個真實史料改編的電影。
但就算中國曆史更多這樣父子相争的故事,好像都沒有這麼直達心靈被人拍過。也許曆史應該被銘記的苦痛太多了,這一點又算得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