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瑪麗蓮·夢露已經去世整整六十年。夢露是誰?回望我的童年和少年時期,我曾通過電視、書籍、報刊、雜志等各種媒介,對夢露有一個朦胧的印象。

...

首先呢,她是生活在遙遠的大洋彼岸的一位美國金發女郎;然後,她是“性感”的代名詞,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紅極一時的電影明星,是20世紀最有名的人之一,還是二戰後流行文化領域影響力最大的一個符号,甚至可能都不用加之一。

...

直到看完《金發夢露》這部電影,我才知道,原來瑪麗蓮·夢露還有另外一個名字,Norma Jean Morteson,諾瑪·簡·莫泰森。原來,這才是她真正的本名。

...

...
電影《金發夢露》

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這首先是一個符号或标簽,被無數後來人将她跟“金發”、“性感”等詞彙彼此勾連的時代标簽。其次,這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名字,屬于曾經在這個星球上生活過的一個女人,她叫諾瑪·簡(Norma Jean)。

...

那麼,她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呢?雖然我對夢露的了解非常有限,但據我所知,她肯定不是一個胸大無腦的空花瓶,她非常熱愛知識、非常熱愛閱讀——否則他就不會嫁給阿瑟·米勒。

...
夢露與阿瑟·米勒

關于她熱愛閱讀,這在影片《金發夢露》和很多其他相關的影視作品中都有所體現。她尤其對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俄國文學情有獨鐘。在我看過的另一部影片《無足輕重》中,甚至虛構過她與愛因斯坦共處一室,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橋段。

...
夢露很熱愛閱讀

...
電影《無足輕重》夢露與愛因斯坦

後來我又了解到,夢露有神經衰弱的精神疾病,平時就特别依賴藥物。正是因為如此,她在跟朋友約會,包括片場拍片的時候會經常遲到。這一點,在很多影視作品中也都有體現。與此同時,她還有着一個颠沛流離的不幸的童年……

...

夢露人生中的這種種境況,讓我覺得,她是一個非常複雜而豐富的人,或者說,是一個非常“有戲”的人。想必,這也正是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作家和導演來講述她的原因。

...

影片《金發夢露》無疑是備受矚目的年度重頭戲,自威尼斯電影節首映後,其熱度便一直都高居不下。一方面,今年剛好是夢露去世六十周年;另一方面,該片有着出色的卡司陣容,安德魯·多米尼克擔任導演,最新一任“邦女郎”安娜·德·阿瑪斯飾演夢露,艾德裡安·布洛迪飾演阿瑟·米勒。

...
電影《金發夢露》中文版海報

然而,這部影片自面世至今,卻迎來了意料之外的口碑大撲街,無論是在評論界還是在觀衆群體中,都引起了極大的争議和分歧,各打分平台的評價都明顯兩極分化。

...
目前豆瓣評分僅5.6

為何如此?首先我們得注意,這并非像《甘地傳》那樣屬于傳統意義上的傳記片,它是根據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其拍攝的底本是小說,而不是真正的夢露本人。它是在演繹(小說)的基礎上所進行的再演繹,難免帶有非常濃厚的創作者主觀色彩。

...

所以,光是影片中的情節,就跟夢露生平的公開資料和事實有着很大的出入。比如,影片中夢露和卓别林的兒子,及另一名男子之間的3P關系,在現實中并非如此。再比如,影片中夢露的三段感情分别對應她的三次堕胎事件,但在現實當中,她其實隻在跟阿瑟·米勒的婚姻階段有過一次流産經曆,等等。

...

在我看來,影片口碑上的兩極分化,恰恰是因為,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夢露。而影片所呈現的,表面看是創作者(導演和原著作者)眼中的夢露,但其實它所指向的并不一定就是夢露本體,而更多的是“夢露”這個被剝削、被消費過無數次的核心概念。正是這一切,将她一步步推向死亡的絕境。

...

...

縱觀網上一系列差評文章,主要觀點總結起來大概是——(不必要的)裸露鏡頭過多,男性的凝視過重,父權/男權的意識太過明顯,這是對夢露的又一次剝削和消費。但在這裡,我想要稍稍地提及一下,别忘了原著作者可是女性啊!

...

...
《金發夢露》原著作者喬伊斯·卡羅爾·歐茨

顯然,這種種觀點主要都是從當前流行的某種政治正确的立場出發,這當然沒有問題,但也并非絕對必要。我倒覺得,我們或許不必太過執着于創作者的道德立場,而大可以試着從創作者的立場出發來看看,這次創作是否出彩和成功。

...

我沒有讀過小說,沒法從原著來對照;就影片本身而言,我覺得拍得并不好。最主要是在于,導演對夢露/諾瑪·簡的角色塑造過于單薄和片面。

先說一下“單薄”。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是夢露的藝名,諾瑪·簡(Norma Jean)是她的本名,這一點在影片當中是被特意強調和着重區分的。夢露在影片中不止一次說過“夢露隻是一份職業”,她是在“扮演”夢露,等等這樣的話。

...

如此看來,她是把諾瑪·簡這個身份看得比瑪麗蓮·夢露這個身份更為重要的,或者說是更“本真”的。我們從片尾演員表也能看到,阿瑪斯對應的角色是諾瑪·簡,而不是夢露。由此可以明顯看出,這一點是創作者的設定,并想要着重強調的。

...

隻可惜,影片中的大部分篇幅,主要還是在講“夢露”,而不是在講“諾瑪·簡”。顯然,影片中對于她這個人作為“諾瑪·簡”的這一面展現得實在太少。

也許隻有她跟母親、跟阿瑟·米勒、跟卓别林兒子在一起時,她才是“諾瑪·簡”(而且母親那條線還有頭沒尾);其餘的大多數時間,她都還是在扮演那個承載着衆人欲望的“夢露”。

...

...

另外,我在前文中有提到過,夢露向來是一個愛知識、愛閱讀的人,她對于電影藝術(主要是表演方面)的追求,對于文學尤其是詩歌的熱愛,還有她為世界各地的兒童所做的各種慈善等等,這些都沒有足夠充分的表現。因此,影片中的這個人物形象顯得單薄,不夠飽滿。

...

再來說說“片面”。縱觀影片中夢露的短暫一生,主要是這樣三條線——求(尋)父,求愛(三段感情/婚姻,包括肯尼迪的話算四段),求子(三次流産);其中對“父親”(既抽象又具體)的追尋是重中之重。

...

我不知道這些是原著裡的情節還是導演的設定,但我所不能理解的是——從始至終都一直缺位的父親,在她的精神/情感世界裡所占據的比重會大得那麼誇張。

...

我相信她會有戀父情結,也相信父親在她心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甚至“叫爸爸(Daddy)”的這個設計,我也不去計較它是真的還是藝術加工。但我始終認為,父親在她精神世界裡的比重絕對不會大到那麼離譜。創作者把夢露一生所作所為的主要動機(精神/潛意識)全都歸到戀父這一點上,絕對是有失偏頗的。這無疑是創作者的一種主觀片面。

...

相較而言,夢露與阿瑟·米勒之間的感情關系,還有她的精神疾病對其生活和表演事業所造成的巨大困擾和影響等等,這些她生命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影片中明顯着墨不夠。

...

...

當然,創作者自然擁有他的創作自由。而說到影片中的最出彩之處,主要還是集中在攝影、音樂以及燈光運用等這些技術層面,很多文章都已經寫過,在此我也無需贅言。

...

...
感受一下影片的攝影技術

最後,我再簡單地來說說夢露/諾瑪·簡這個人。其實,相較評論這部影片,我更想談談夢露這個人。可惜,我對她的了解實在太少,隻能淺談。但說實話,即便是我看了她出演的所有電影作品,以及大量關于她的書籍、資料、出版物等等,恐怕也沒法很“準确”地談論她這個人。

...

因為,在她死後,“夢露”這個名字,已經漸漸地變成一個可供各種文藝和影視作品無限取材的“無盡IP”,而附之于其上的還有無數真真假假、相互交錯重疊的各種故事、各種說法,甚至各種陰謀論(包括她的死因,以及與肯尼迪兄弟的關系)。

...

你根本無法分清,關于她的故事和說法,到底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又有幾成是真幾成是假。你也很難分清,當你在談論夢露的時候,到底是在談論夢露她本人,還是在談論“夢露”這個符号及其所牽扯到的種種一切。所以我就覺得,一千個人眼裡便有一千個夢露,誰也說不準,夢露是誰。

...

但衆人對她的認知還有個最大公約數,那便是性感。那究竟是什麼令她如此性感?身材?裸露?都是,但都不是最重要的。

真正使她性感動人的,是她自身的生命之光。她是一個散發着生命之光的人,盡管她的一生總體上是個悲劇。這麼說或許有點虛,但我确實也找不到更合适的詞兒。

...

影片《金發夢露》中,有一段她曾經出演《熱情如火》的重要情節。那我便就着《熱情如火》來簡單談談她帶給我的感受吧。首先,至少在這部電影裡,她的性感是非常健康、充滿親和力的那種性感,而非帶着魅惑和危險的性感。

...

...
影片《熱情如火》中的夢露

其次,她演戲更多不是靠演技(準确說是技術),而是靠生命力本身去演。這樣的表演其實會消耗更多的能量,所以她才會那麼依賴于狀态,乃至藥物;因為有時候,她會需要很長時間來醞釀情緒(就像《我與夢露的一周》裡表現的那樣)。

...
影片《我與夢露的一周》

我再補充兩點我對夢露的看法。其一,我覺得她未必像《金發夢露》裡所描述的那樣不喜歡或者否定“夢露”這個身份。畢竟她是以“夢露” 這個名字,參與到電影這門藝術當中來的。

根據我涉獵的資料所述,她還是挺熱愛自己這份事業的,而“夢露” 這個馬甲應該也讓她在電影裡體會到不少獨特的、在日常生活無法捕獲的一些生命體驗。

...

其二,我認為她是專屬于電影這門藝術(準确點說是專屬于電影鏡頭) 的一個明星。我記得在《我和夢露的一周》裡有“她是一個明星,但不是一個偉大的演員”這樣的說法。

...

這讓我想起前段時間,電影《分手的決心》引發的關于“湯唯到底有沒有演技”的讨論。有一種說法是——其實有的時候,導演是不需要這個演員的演技的,需要的隻是通過鏡頭去捕獲和呈現這個演員的某些特質。

...

...
電影《分手的決心》中的湯唯

這個說法,放到夢露身上其實是非常合适的。她是一個天生就适合通過鏡頭去表現的演員,在這種時刻,她的演技如何可能真的不太重要。如此說來,說夢露這個人是上天贈予電影這門年輕藝術的一件禮物,似乎也不為過。

...

當然了,她這個人,不僅屬于電影。

她以性感而聞名,那她算是後來六十年代性解放運動的先驅或是象征嗎?她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就嘗試脫離電影大廠,自己組建制片公司,而随着近年來,女性/女權話語大熱,那“女性獨立的先驅”這樣的帽子能扣到她的頭上嗎?

所以還是那句話,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夢露。

...

作者| 曹林;公号| 看電影看到死

編輯| 騎屋頂少年;轉載請注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