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該劇不禁感歎2020年不愧是魔幻元年,魔幻現實主義的光芒再次照進了現實。打開神奇的豆瓣評論區,果不其然又是一副“其樂融融”的景象,讨厭它的人指責它颠倒黑白,賊喊做賊,無恥造謠抹黑我國;喜歡它的人又反過來指責讨厭它的人小題大作,反應過度,劇中的指桑罵槐完全是為了營造戲劇沖突;當然還少不了豆瓣的核心用戶——精神白種人的借題發揮,煽風點火,為它們的祖國美麗奸爸爸搖旗呐喊的同時還能不忘颠覆“他國政權”的重任。生活和工作已經反複教育我們情緒化的争執無法解決任何問題,無法創造任何價值,我們要打開格局,同時不能停止思考。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藝術總是源于現實又高于現實。”該劇的創作同樣也是基于美國的社會現實。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該劇的創作群體——好萊塢白左的曆史背景。衆所周知,美國是一個由英國新教清教徒建立的國家,現在很多人會嘲笑國内的文化審核制度因噎廢食,廣電總局費拉不堪限制了藝術創作,但他們不知道早期美國的文化審核遠比我國要嚴格得多。要知道時至今日美國社會都在圍繞堕胎一事争論不休,在傳統保守的美國老白男眼裡那群吸毒濫交的非主流二溜子無疑是離經叛道傷風敗俗的。随着美國的社會環境逐漸複雜,各種文化思潮應運而生,大批創作者懷抱藝術理想卻苦于保守壓抑的文化環境。于是他們選擇了西海岸加利福尼亞的一個叫冬青樹林兒的地方來實現他們的夢想。一來是因為美國各州政府的權利很大,而當地的法律法規不夠完善,有着大量能鑽空子的地方還方便偷稅漏稅;二來是因為當地航空業發達,方便跑路,一旦出了什麼事可以馬上飛機潤了。但他們絕對想不到他們将會創造一個龐大的影視帝國并掌握宣傳武器,讓他們這些社會邊緣人物搖身一變成為社會頂層,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舞台上呼風喚雨。曾經靠租碟發家的網飛已經成為互聯網多媒體巨頭,今天的好萊塢依舊是那麼 白左。
我們不得不承認好萊塢不愧是人類文明史上偉大的造夢工廠,本劇近乎完美地塑造了一個美國白左心中的理想世界。劇中的字幕、角色的台詞以及角色使用的手機都在不斷提醒着觀衆劇中人物所處的時間和現實生活中的時間是幾乎一緻的,但在同樣的時間同樣的美國大地上,我們看不到新冠疫情,看不到暴力槍擊,看不到MAGA,看不到BLM零元購,看不到兩黨的對立。劇中的美國彷佛沒有種族矛盾,沒有階級對立,沒有兩黨糾紛,所有一切糟心的事情在這個整體色調偏橘黃色的夢中都消失了就像第一集馬克唱的碧奇男孩的 《Kokomo》歌詞裡的虛構的小島Kokomo一樣在現實中從不存在。有的隻有角色工作生活中一些雞毛蒜皮的小麻煩和讨厭的 中國,沒錯,理想世界怎麼能少了理想的敵人呢,中國在本劇中被塑造為一個蠻橫霸道又無禮的流氓國家,想要占領月球殖民月球 掠奪月球的資源,和曆史上現實中的美國簡直一模一樣。在這裡我們不禁為人類的局限性感到遺憾,果然“人無法想象從未見過的東西”。
同樣可能是因為沒有見過,劇裡還出現了一些細節上的問題,尤其是在美國的軍政體系上。很多小夥伴都看過經典英劇《是,大臣》《是,首相》,對于西方選舉體制下的官吏關系有所了解。主角馬克是個美國四星上将,是吏,是深層政府(Deep State)的高層。作為一個有能力有資曆的軍方技術官僚,馬克會對總統和國防部長這樣任期可能隻有4年的民選官員唯命是從簡直是不可想象的。而且美國軍方最高的領袖還是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負責指揮統籌美國各個軍種,國防部長哪兒來的那麼大權力直接指揮,外行領導内行是吧。國會和議會居然能繞開軍方直接對馬克進行軍事預算上的聽證同樣令人匪夷所思,對于美國軍工複合體有點了解的人都知道美國軍政兩界利益是高度綁定的,得罪軍方直接威脅民選官員的政治生涯,國防部長都是軍事集團和軍工企業推舉出來的代言人。舉個例子,你們能想象特朗普執政時期的國防部長艾斯帕繞開馬克米利直接指揮軍隊嗎。劇中的聽證會同樣荒唐,幾乎照搬了紮克伯格的聽證會,紮克伯格雖然很有錢,但他和美國四星上将是一個身份嗎,軍方的高層往往會與政黨的高層進行權力尋租,國防預算這樣參衆兩院工作重心的國家大事還要公開聽證,阿富汗價值600萬美元的意大利山羊不見了還用得着跟你們彙報。民主共和兩黨之争在劇中也消失了,它們如同當年分家前一樣團結。不過這些小問題都無傷大雅。
白左,白左,白始終要放在左的前面。同樣是白人至上,比起田間地頭隻會高喊口号耍賴撒潑的紅脖子MAGA不同,好萊塢對于這一主題的表現能力簡直出神入化。在本劇裡你能看到許多主動迎合美國社會對于少數族裔刻闆印象的角色刻畫,比如華裔科學家小陳,俄羅斯間諜尤裡,混血黑人女上尉等角色。就像其他我們耳熟能詳的美國情景喜劇一樣非常自然地彰顯自身白人不可撼動的主體地位的同時,又能适當地表達自己包容開放對待其他族裔的廣闊胸懷。右翼紅脖子們最喜歡拍那種”震驚!美國快完了!我們才是美國的主人!快來拯救它!“粗糙又直白的紀錄片進攻性太強非常影響觀感。那種不經意間顯露的“我們白人就是比你們文明,比你們強”的發自内心的冒犯性不高的優越感更能讓你接受自己是個配角是陪襯的事實,的如果用嘴說出來就沒那味兒了,顯得很LOW,這種“潤物細無聲”式的宣傳功力總能讓我拍案叫絕,連連叫好。國内投入再大的主旋律作品都達不到這樣的效果。
比起一些容易用力過猛的神經病喜劇,本劇總給人一種見好就收,戛然而止的感覺。可能很多人會對此不滿,但這恰恰是我最佩服的地方。要知道今天美國國内的文化環境已經不能和好萊塢的黃金時代相提并論了,政治正确的運動愈演愈烈,MAGA和BLM的抗議活動此起彼伏,還有駭人聽聞的"取消文化(Cancle Culture)",一旦你讓一些群體感到不敬,它們就會群起而攻之,讓你身敗名裂,甚至家破人亡。在這樣的環境下搞涉及政治的創作如同帶着枷鎖跳舞,踩着鋼絲前進,但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本劇的劇組在好萊塢工業化流水線生産的過程中依舊進行了非常精準的拿捏。你們可以看到本劇的每句台詞和每個情節都充滿了劇組的精心設計和人文關懷,每一次諷刺和冒犯都是恰到好處,點到為止,在情節安排和叙事邏輯上也能感受到它們的用心良苦。
以上的種種努力讓劇組完成了一次對于現實的”雙重改造“,即通過改造糟心的現實拍成影視作品,同時又通過影視作品去影響現實的過程。對于如何讓現實中的美國變得更好,本劇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你們為什麼要搞那麼多事情呢,把美國變成劇中的一樣不好嗎?當然它們隻負責提出訴求,具體執行還要依賴國家機器。在這一切努力的背後,我看到了劇組為了團結社會各界,彌合社會裂痕,塑造全民共識的巨大付出。有人可能會指責它們捏造诽謗“辱華”“反華”,但“辱華”“反華”已經是美國社會難得能達成一緻的共識了。在新冠疫情死亡人數即将突破100萬的今天,仍有美國人在呼籲大家放下成見,擱置争議,一起通過對付“邪惡的假想敵”——中國來實現手牽手,心連心。這是一種多麼感人的精神啊!!!
相比之下中國國内的影視從業者有這樣的思想高度,家國情懷和精神境界嗎?它們有個屁。
讓我們一起在碧奇男孩的 《Kokomo》那迷幻又魔性的旋律中用心感受一群單純而又真誠的真正的美國人對于祖國美麗奸那份沉甸甸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