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Barbie》前我的心情是略为复杂的。出于对Greta Gerwig的电影和她个人的喜爱,我早早就拉满了期待值,但由于《Barbie》的营销实在是太全方位无死角(其实很值得本新媒体小白学习…),我在看各种宣发物料的时候又隐隐担心它该不会要落入消费主义伪女权的俗套以致被舆论反扑了吧。

但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真的超!乎!我!的!预!期!

或许不少人是冲着童年回忆来看的《Barbie》,但这部电影其实无意营造玩具总动员那般的纯真怀旧氛围。这其实是一部具有高度现代性和思辨性内核的电影。它的叙事始终紧扣当今社会的种种议题,虽不乏诸多女性主义电影里的高亢宣言和对父权的揶揄,却也同时在真诚地尝试搭建两性之间和同性之间的对话的桥梁。

这一点在它对“父权”和“凝视”的表达上尤为突出。

一、什么是父权?

电影呈现的答案是:不是只有男性统领的社会才叫父权社会。父权的本质是权力结构的失衡,因此一切存在一方支配或压制另一方话语的表现形式都是父权的体现。电影通过先后构建出近乎母系社会的Barbieland 和父系社会的Kendom,以及两个国度之间的权力争夺及其结果表达了这一点。在Barbieland里,芭比们在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上拥有绝对的主导权,夜晚的狂欢也永远是芭比们的狂欢,肯们只有走过场的份。而肯在接受现实世界(真·父权社会)的洗礼后顿时爹味大增,重返Barbieland并将其革新成采取现实世界的父权制的Kendom,一切权力结构随即翻转,芭比们成了只会服务于肯们的女侍。然而无论是Barbieland里的Ken还是Kendom里的Barbie,他们都无法舒展地做自己,两者都不可避免地异化为需要向他者寻求自身价值的客体。这是因为权力之网对主体性的禁锢和主体的性别无关,任何性别的人都可以成为“父权”的加害者,而任何性别的人都可以成为“父权”的受害者,这一点也让它对父权的探讨和诸多主流电影区分开来。

话虽如此,影片尾段芭比们重夺政权的剧情似乎亦在传达女性主政还是要比纯男的强,只是需要在此基础上作出一些变革。不过只看了一遍,对这一点并不太确定。

二、四重性别凝视的再现

凝视同样是在塑造一种失衡的权力结构。在电影语言里,无论是男性凝视还是女性凝视似乎都是惯常的存在。但电影里常常出现的男性凝视是男观众凝视被性化的女性角色,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视觉语言表达上;而同样的,女性凝视也是基于女性观众凝视被客体化的男性角色的前提。相对来说,男性对男性的凝视和女性对女性的凝视,以及它们各自产生的影响则较少在公共讨论中被提及。

而这四重性别凝视维度在《Barbie》里都通过故事情节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展现。在Barbieland里,肯们是被凝视的对象,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上都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在现实世界首次发现父权制给男性带来的种种特权后,肯将内在欲望和幻想投射到现实世界的成功男性身上,并通过建立Kendom完成了对这种雄性气质的自我认同。而在Kendom里失去自我的芭比们,以及Robbie扮演的芭比闯入真实世界后承受的异样眼光则是对男凝的再现;在Barbieland的芭比们看似生活无拘无束,光鲜亮丽,但实则对“什么是美”依然有着一些潜在的共识,所以芭比在发现自己的脚不再是高跟鞋形而是能完全着地,皮肤得了蜂窝织炎而不再光滑时才如此惊慌。这同样也解释了为什么那个打扮和行为举止都另类的怪咖芭比在倡导女性解放和自由的Barbieland里却被排斥在主流之外,直到结尾才被最终接纳。

三、不后女性的女性主义

这部电影的第三大亮点在于其不流俗的女性主义表达,具体主要体现在它构建了Barbieland这一近乎乌托邦的存在,又在之后多次将其打碎,使其脱离了以小妞电影为代表的女性题材商业电影的cliché。

后女性主义产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对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的批判和反思。它并非单一的学派,而是包含了多种声音的宽泛概念。在女性主义学者Angela McRobbie看来,后女性主义对个人选择过度强调会阻碍人们看清性别在结构层面的作用和影响,从而削弱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此外,在“她经济”的背景下,后女性主义对消费主义的加持也存在让女性主义沦为一种商品或市场营销策略的危险,而这同样阻碍了人们看见女性在经济、政治和社会上面临的切实挑战。从这一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前期对于Barbieland的叙述和芭比们的生活方式和状态的呈现是具有浓厚的后女性主义意味的。但让人惊喜的是,它巧妙续接了芭比穿越到现实世界并随即展开一系列围绕性别、情感、生死等人生命题的探索的剧情,打破了芭比和女性观众对Barbieland的单一幻想,让故事没有沦为单纯的爽片。电影也不仅仅停留在对女性身体多元和包容的倡导,而是大力着墨于Barbie的心灵成长之旅,展现了她是如何从一个天真且头脑简单的流水线娃娃最终蜕变成了一个会因美好事物动情落泪,有血有肉的,拥有自我意志的人类。在这一层面上,《Barbie》真正重构了Barbie的含义,使其流露出的女性主义具有更为丰富与真诚的底色。

四、几个有趣的情节人物设计

1. 在被解构前先自己解构自己

就这一点印象深刻的有两处情节。一处是Robbie演的芭比在伤心地数落自己的外表,旁人连忙安慰,这时突然插来一句画外音,大意是导演都找Margot Robbie来演了,这还能有说服力吗(笑)。第二处情节是芭比制造商的CEO拒绝了影片里的妈妈对生产外貌身材多元化的芭比的激情倡议,但在他的下属说这么整能大赚一笔后他立马改口答应,嘲笑资本主义的同时顺带也cue了自己一下。

2. 战争场景的拍摄

这部电影好玩的情节和画面太多了,其中之一是Kendom国分崩离析之际一群肯兵戎相见的场面。Greta把一般战争场景里的刀光剑影和血流成河拍成了Q宠大乱斗,满满都是她作为女性导演的温柔又可爱的脑洞。

3.Allan的角色设计

Allan这个角色的设置也很有意思。在所有男性都叫Ken,所有女性都叫Barbie,男女性别特征和界限分明的Barbieland里,Allan无论是名字、个性还是外形都像是一个绝无仅有的、不局限于任何一种性别定义的独特存在。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影片里的酷儿元素。

要说这部电影的缺点,大概就是情节起承转合的节奏太快,有时显得突兀(比如母女和解),但这或许也是它的商业属性所决定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蛮契合这部电影无厘头和天马行空的风格。

电影的结尾,Ken和Barbie都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电影也通过他们各自的成长历程构筑了一个理想世界的愿景。

在这个世界里,人人都能拥有成为自己的权利和勇气。

在这个世界里,

It’s not Barbie and Ken.

It’s not Ken and Barbie.

It’s Barbie and it’s K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