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呀,我是恩小希。

不知亲爱的们,你们注意到了吗?最近的社交媒体和各大品牌到处刮起了一阵粉红色旋风,普通女孩和女明星们纷纷穿上粉色套装拍照出街。

是的,这正是好莱坞电影《芭比》上映带来的时尚风潮。

没有多少排片也没做什么宣发,但这丝毫没影响《芭比》在中国引发一场女性主义的狂欢。

如今,《芭比》高居北美周末票房第一,烂番茄新鲜度90%,豆瓣评分8.4,口碑爆炸。

已经杀出排片率低的先天缺陷,愣是逆袭成了一部带货神片。

一个代表着女性极端刻板印象的塑料娃娃拍成电影,凭啥会这么火?

01 真正的女性电影

首先,它是一部很欢乐且漂亮的电影(对我的眼睛非常好)。

影片由全女性班底制作,小丑女玛格特.罗比亲自担纲主演和制片人。

导演也是拍出过《伯德小姐》和《小妇人》的女导演格蕾塔.葛薇格。

观影大盘也基本都是女性观众撑起来的。

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一部电影放映厅里的观众基本都是女孩(只有一个男生,估计是陪着女朋友来的,哈哈。)

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位生活在芭比乐园的经典款芭比。

她和其他各种各样的芭比们共享芭比乐园——一个被粉红色和塑料感包裹着的女性乌托邦。

她们每天的日常就是从精致的房间中醒来,按照设定好的程序洗澡、换装、吃早餐,和其他芭比打招呼,然后开着小汽车在芭比乐园里兜风,出席乐园里各种体面的活动。

她们的浴室的莲蓬头从不会坏,烤的面包从不会糊,冰箱里有永远不会过期的牛奶,橱窗里永远能变出下一套衣服。

到了晚上,她们会聚集起来开派对,在girl's night中结束愉快的一天。

在芭比乐园里,总统是女性,最高法院的成员是女性,诺贝尔奖得主也是女性,还有律师、医生和记者……所有重要的工作都由女性担任,所有社会资源都被女性掌握。

芭比们为这样的自己感到骄傲。

而被设定为芭比男朋友的玩偶肯,则是这个芭比乐园里毫无存在感的一员。

虽然乐园里有很多的肯,但他们没有自己的房间,也没有正经的工作,唯一的任务就是“站在海滩上”,等待被自己的芭比看上一眼。

(怎么样,有没有莫名很熟悉的感觉?)

但突然有一天,以完美著称的经典芭比不再完美,生活对她来说也不再事事顺心了:洗澡水开始变凉,吐司烤糊了,用来穿高跟鞋的脚突然变成了平脚掌,腿上还出现了橘皮组织……甚至,芭比还开始思考起了死亡。

简而言之,她不再“完美”了。

于是在怪人芭比的指点下,她离开芭比乐园,前往现实世界寻找和自己有联系的人类小女孩,探寻她们之间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芭比在洛杉矶的海滩第一次体验到了充满性意味的男性凝视,这让她不知所措。

不仅在现实世界遭遇了性骚扰,她还遭遇了世界观的崩塌。

原来在Z世代的年轻人眼里,她根本不是自己以为的女性代表、平权先锋,而是“让女权运动倒退了50年”的罪人。

当芭比崩溃时,肯在这里却感觉好极了,因为他意识到这是一个由男人统治的世界。

趾高气昂的男高管、骑着马的男警官、健身房里互撞肌肉的兄弟,还有海报里穿着貂皮大衣的史泰龙……

这一切都让一直在芭比乐园中充当“第二性”的金发肯疯狂心动。

他决定回到芭比乐园,联合所有肯们一起从零开始构建父权制社会。

他大肆宣扬着:一切的东西的存在都应当是为了男子气概的延伸,比如马,比如发带,暴力,以及对他人的粗鲁与冒犯。

当芭比和自己的人类小主人--妈妈格洛丽亚还有她的女儿萨沙一起返回芭比乐园时,金发肯的父权制洗脑包已经生效了。

芭比们基本都成为了肯们的陪衬,围着他们打转,做他们的啦啦队,为他们端啤酒,成为恋爱脑,疯狂被肯PUA……

而肯们也非常享受对芭比们解释电影剧情和油腻说教“让我来教你。”

(看到这里我简直要笑疯了,懂的自然都懂。)

格洛丽亚对此的解释是,“她们就像16世纪的土著,殖民者带来了天花,而她们根本没有抗体。”

肯制造后的芭比乐园,反映的恰恰是现实社会中女性的处境。

在父权制下,女性仍然要接受着男性不友好的凝视,被不平等地对待着,女性似乎只是作为男性的附庸而存在。

并且,这种父权制对女性施加的迫害是更为隐秘的。“现代社会并不是放弃了父权制,它只是以一种更隐蔽的形式存在。”

电影对流行文化的玩味和对父权文化的花式吐槽,如此创意十足又切中要害,观感就像在看一场辛辣的女性主义脱口秀。

怪人芭比、格洛丽亚、萨沙和慢慢觉醒了的女主一行人决定,要夺回芭比乐园。

她们的战略是,先通过告诉其他芭比,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中受到的种种相互矛盾的规训和要求,进而破掉肯的洗脑包。

格洛丽亚的这段台词在社交媒体上被转疯了,

赢在说出了女性的真实困境:

连标榜为智慧和美丽的芭比,都说出了每个女生都会说出的那句话:“我什么都做不好。”

而这,恰恰就是女性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和矛盾。

之后芭比们再利用肯们的自负和嫉妒心,让他们争风吃醋,制造“雄竞”。

最后,芭比们终于夺回了乐园的统治权。

但经历了这样一场风波,他们都开始意识到,无论是最初的芭比乐园,还是被父权制改造后的肯王国,都有人被压迫、被忽视。

这两者本质上都是对父权制社会压迫逻辑的重复。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彼此尊重、包容的新世界。

影片的高潮出现在年迈的芭比之母露丝跨越时空与芭比进行的对话。

露丝一手创造了无懈可击的、不用考虑实用主义的芭比,却在她因为不懂如何喝茶而露出洋相时,平静温和地告诉她,不一定要完美,才能称之为可爱。

芭比对露丝说,请允许我成为人类。而露丝告诉她,你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任何事物,而无需得到我的允许。

所以,成为人类首要的命题其实不是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而是,成为你自己,不完美的自己。

片中还有一个有意思的配角:艾伦。

在有无数个芭比和肯的乐园里,艾伦只有自己一个,和其他人格格不入。

这也是影片主创对中性气质的尊重与表达,照拂了所有人。

Barbie是好电影,作为商业电影非常成功地表现出了“反英雄”式的主题,人格独立,包容多样。

谁说玩具片拍不出深度?格蕾塔用她高超的叙事技巧,把这部华丽的玩具大片硬是上到了父权制社会、女性主义的高度,不仅嘲讽父权制对两性的压迫,也连带嘲讽了资本。

无论是对父权制社会的讽刺还是对女性真实处境的调侃,《芭比》的每个镜头和画面都让我们意识到,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made of women(由女性构成)」、「made by women(由女性制作)」、「made for women(给女性观看)」的电影。

02 我们要的是平权

很多不熟悉芭比娃娃的人并不知道,芭比娃娃除了那个最经典最美丽的娃娃之外,还有250多种分身。

六十四年前,芭比的诞生就很先进。

那是个“女性只有五种工作:护士、教师、秘书、文员、母亲和妻子”的年代,芭比每天都在打破职业的透明天花板:她可以做警察、医生、科学家甚至总统,成为她想成为的任何人。

“在那个女人不能有银行账户的年代,芭比有自己的车子和房子,她可爱的男友,只是她的配饰。”

电影里,肯甚至从来不是芭比的男朋友,芭比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

芭比不用男人、婚姻、情感关系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她就是她自己。

直到今天,芭比还在顺应时代潮流,做出更多样化、更包容的改变,比如:戴假肢的芭比、坐轮椅的芭比、唐氏综合症的芭比……

所以很大程度上,芭比迎合了女孩们对独立、美好人生的幻想。

这部真人电影能成功的原因,就是因为把握住了当下社会无数女性的精神需求,不仅是北美的、亚洲的,而是全球的。

《芭比》不仅嘲讽父权制对两性的压迫,也嘲讽拿出核心资产做IP电影的美泰公司高管,甚至还嘲讽自己。

影片的很多小细节设计都会让女性会心一笑又不由得感到心酸。

比如,设计芭比的公司——美泰的领导班子,大多是面上尊重美丽女性,但只把芭比当作盈利手段的生意人。

这也是对于现实的反讽:女人拥有唇膏、包包,拥有粉红色的消费主义幻梦,这就是完美的乌托邦了吗?

现在,类似的情况发生在电影领域。可以说,女性用电影票进行了一场投票和表态,并告诉好莱坞,认真对待女性,是新的致富之路。

既然没人能逃脱消费主义的席卷,那么女性观众在付费观看了多年充斥着物化女性和男性凝视的男本位视角影视作品后,现在可以选择花钱看些认真取悦自己的作品了,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微小的进步吧。

但我认为,《芭比》并不是一部女权主义电影,而是真正的平权电影。

这部电影里有对男式说教的调侃,还有对有毒的阳刚之气的嘲讽。

但同时,它也用很大篇幅去呈现金发肯从“第二性”到“第一性”,再到最终摆脱父权制枷锁,找寻真正自我的这一完整过程。

男性也可以恋爱脑,也可以流泪,也可以不那么勇敢。

而这才是该片真正创新突破的地方。

芭比乐园中的宣传语「芭比无所不能,肯只是一个肯」,正是对应讽刺现实世界中的观念「男人无所不能,女人只是一个女人」。

作为一个女性观众,肯的存在让我注意到了平时很容易忽视的一件事,那就是父权制之下,男性也在承受某种程度的痛苦,而男性观众把自己代入肯之后,或许也能理解一些女性的处境。

电影中,当主角芭比来到制造自己的美泰公司,想要找一个女高管对接,却发现高管圆桌上坐着的全是男性,高管们依次介绍自己的职位,一位误入的底层男员工说:“我是这里唯一没有头衔的人,所以我算女人吗?”

这一幕立体地展示出现实世界里性别失衡和权力失衡的双重社会结构。

少数的男性掌握着绝大部分的话语权,把女性隔绝在决策层以外,同时,底层的男性也会被排挤到社会边缘。

《芭比》让我们看到,在父权制之下,底层男女都是不同程度的受害者。

“女性不是一种性别而是一种处境”,就像芭比乐园里的肯面临的不被看见,不被理解。

来到现实世界的芭比和肯发现与乐园完全相反的情况,女性困境不只是女性独有,只是在不同群体身上表现得不同。

芭比是你也是我。

从这个层面上讲,《芭比》已经完全超脱了它旧有的故事体系,转而引发男性与女性共同的思考。

无论你究竟拥有怎样的社会性别,都有可能面临“成为第二性”的危机。

电影最后其实芭比已经说了,不应该让肯成为附庸,不应该夜夜都是闺蜜会,因为肯只是把女性性转成了男性,是“处于女性处境下的男性”。

而女权要的不是女性把男性当附庸,要的不是让男性变成女性一样弱势,而是两个性别平等地得到尊重,这就是我们一直说的女权即平权。

实际上,任何一种霸权都不应该存在。

我们不要女人统治世界,我们不要男人统治世界,我们要两性平权!

03 成为真正的我们自己

而这个片子绝对不止在说性别,在更深更隐晦的层面讲了“人”:人的超越,人的存在。

《芭比》的深意在于,人类设计出太多纷繁的体质、制度与意义,只是维持某种秩序与延续。但人终归为人,回归人作为个体的独特性才是一种真的觉醒。

女性不只是谁的附属品,她们可以成为任何她们想成为的人,追求自己的热爱;

男性也不是必须顶天立地,他们也可以哭可以温柔,可以表露自己的软弱。

最后芭比没有选择留在幻想的乐园,她要去面对真实世界的痛苦了。

为什么芭比明知女性在现实世界中的处境,还是想要放弃自己在芭比乐园的完美生活,而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类?

因为她想要过的是一种无法预测的、可能会有失控并伴随着痛苦,但每分秒都足够真实的生活。

只有这样她才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不再是一件被制造的产品,而是自身命运的创造者。

成为真实的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要为了觉察自身和周围而有意识地做出努力;要忍耐面对自身缺陷时剧烈的不安全感,接受自己的种种遭遇;

要在一些时候与现实对抗、始终坚持自主选择;要在关系中坚持突破脆弱和防御,走向两个人真实的内核.

我们不要被他人定义,我们不要为他人而活,我们要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正如片尾曲所传达的,成为一个真实的人需要持续不断地探索关于「What was I made for(我究竟为何而来)」这个问题。

成为人类后,芭比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妇科医生。

虽然真实世界中有死亡、衰老、焦虑和种种不如意,也有她深深恐惧的隐藏的父权制、男性凝视、女性困境。

芭比还是选择成为一个人类,去体会痛苦,去经历矛盾,去试图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我们就是我们,即使我们并不完美,即使我们拥有各自的缺点,但不完美也可以,拥有缺点也可以,因为我就是我,我只是我,我能够成为的,也只是我。

有人说,《芭比》对父权的解构和讽刺过于温和,没有揭示深刻地矛盾与两性之间的压迫。

的确,《芭比》没有在结尾彻底撬翻父权制,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乌托邦。因为这是一部很现实的电影,我们的现实依旧充满无奈。

包括快结尾的时候所提出的生产普通的芭比的建议先是被CEO指责为“蠢建议”但是他听到能赚钱就答应了,以及肯道歉但是满脑子还是想亲亲抱抱等等。

还有最后芭比向肯妥协说不该每个夜晚都是闺蜜之夜,女总统也只是答应给肯们一些能穿法袍的职位,这不就像现实中男性施舍给女性一些微末的利益,女性却还感恩戴德的样子吗?

可长久的改变,都是一步步实现的。

比起完美,更重要的是迈出第一步。

现实不完美,但它毕竟是现实,所以我们要穿着平底鞋去勇敢面对、去创造真正的理想世界。

女权主义不可能通过个人英雌主义实现,我们需要千千万万普通芭比站出来。

某种意义上,《芭比》的意义不在于制造一个粉色的女性乌托邦,让女孩们重新爱上芭比娃娃。

它是一份送给所有人的倡议书,在每个进入芭比乐园的观众心里留下一颗种子,一颗敢于打破父权规则和寻求改变的种子——

不管是芭比还是肯,如果你也觉得这个世界糟透了,那么就醒过来,亲自去改变它。

让我们一起“换上平底鞋,然后,大大方方去看妇科医生。”

共勉。

喜别忘了关注,点赞,留言,转发哦!爱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