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奧本海默敏感的工作和政治背景,在經曆了如此久的監控、調查和審訊後,其人生平的幾乎每一個細節都被嚴苛精準地記錄在了史書之中。因此,要想拍一部嚴肅的奧本海默的傳記片,首先的困難便在于将所有這些微妙的細節如實地呈現出來,而更難的是避免落于流水賬式的乏味與窠臼。對于前一目标,并不以曆史片聞名的諾蘭毫無疑問出色地還原了奧本海默的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而對于後者,除了利用極緻的視聽語言,讓觀衆如身臨其境般參與到曼哈頓計劃緊張的籌備與進行過程中外(核試驗的那段甚至讓我在IMAX廳中有了4D的觀影體驗),更是創造性地運用彩色與黑白畫面切換下的三線叙事(曼哈頓計劃、安全聽證會、參議院聽證會)從不同角度完整地拼出奧本海默的故事。這樣的結構不僅使得電影在曆史傳記片之外又變成了一部懸疑驚悚片,而且也恰到好處地展現了事件的複雜性與奧本矛盾的性格心理。
盡管影片最後以奧本海默的平反為結局,但背景音卻是愛因斯坦對奧本那段預言般的告誡,因而對于奧本海默的功過是非,諾蘭實際上最後仍沒有給出一個定論。盡管在影片中他說出了那句著名的“現在我成了死亡,世界的毀滅者”,但卻是在與女友歡愛之時;盡管他在聽證會上承認自己受道德困擾反對制造氫彈,但卻從未簽署過任何反對原子武器的聲明;盡管他明知投擲原子彈會殺死無數平民,但仍協助選擇了投擲地點而未加制止…諾蘭用多線叙事與場景切換的手法,将曼哈頓計劃時志得意滿的奧本海默與安全聽證會上四面楚歌的奧本海默關聯在一起,告訴觀衆這本就是一個奧本海默,一個複雜的追求道義的同時又毀滅道義的統一體。于是,當奧本海默在原子彈試驗成功的發布會上說出那句“世界将會記得這一天”的時候,沒人知道他内心究竟感受到的是勝利造出原子彈的榮耀,還是預感未來這一武器将作用于人的擔憂,亦或兩者兼有。
作為一部戲内戲外都群星荟萃的曆史片,本片所有演員都貢獻了精彩絕倫的演技,讓物理、曆史教科書上的那些鼎鼎有名的大人物又活現在觀衆面前。當然,最為關鍵的還是基裡安·墨菲的演繹,他的表演讓人真切地感受到奧本海默在不同階段處境下的變化,以及内心的那種始終如一的掙紮。我認為,墨菲在本片中的表演可與同類型電影《模仿遊戲中》飾演阿蘭·圖靈的本尼相媲美。此外,對我個人而言,影片中的意外之喜是庫爾特·哥德爾在奧本海默去找愛因斯坦時的出鏡(和兩句神神叨叨的台詞)!
兩個吐槽的點:其一是似乎有些過于頻繁的場景切換,又由于電影本身包含着大量的台詞對白,如此盡管加強了觀影的緊張與懸疑感,但也讓臉盲的我常常難以跟上劇情的節奏走向(肯定還得再刷幾遍才能完全看懂……其二是電影之外演員表的排序,似乎跟戲份比重關系不大?
幾天前的8月6日是廣島原子彈爆炸78周年紀念日。在如今愈發緊張的世界政治格局下,核戰争的可能性已大大超出冷戰時期,當年由一群曼哈頓計劃的科學家在廣島長崎核爆後創立的末日之鐘距子夜僅餘90秒。在大熒幕上重新回顧奧本海默負責下的曼哈頓計劃制造原子彈的那段曆史,對當下的我們或能帶來些警示與反思。
(8月4日于香港isquare英皇戲院觀影,以此為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