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本海默》8.5
1.其實從中美兩國對于原子彈的人文叙述差異上就可以看出戰争文化背景的不同,《奧》(《奇愛博士》類似)表面上強調普羅米修斯的殉道與悲怆,強調所謂知識分子的責任感,但其核心戰争焦慮的邏輯在于美國默認将會以國家安全的名義(保衛我們的士兵、為了防止核打擊而預先核打擊,類似的借口可太多咯)開啟核戰争,電車難題毫無疑問是美國核戰争的最好借口。而反觀中國《橫空出世》(以及原子彈總指揮張愛萍回憶錄)中國科學界知識分子似乎從來沒有類似的戰争焦慮,其一方面是冷戰背景下反壓迫邏輯的延續,另一方面則在于中國的戰争文化似乎從來就是防禦型戰争文化(自衛反擊),當一個國家始終承諾不主動使用核武器時,似乎也不用為世界的毀滅而焦慮。
2.審判模式其實才是本片的重頭,一方面,審判讓電影指明了異己,即使得《奧》遠離了國家層面的意識形态批判,奧本海默的受難不是國家層面的知識道德審判(錢理群的大批判理論),而是小人作祟,直接讓本片的左翼批判力度減半;另一方面,《奧》的審判對象不僅僅是奧本海默個人或者作證的科學家們,而是觀衆在受審與受難,即對于原子彈的研發與使用,觀衆必須經由電影擔負責任,某種意義上《奧》讓電影重新回到了公共空間的職能,諾蘭讓觀衆有足夠的時間了解原子彈的未來與世界的未來,讓觀衆對核戰争産生敬畏,讓觀衆關注政治。
3.小黑裙段落剪的太尴尬了,實在不行你給個黑屏吧,不那麼尴尬
4.有點不是很能理解自殺的女友段落想說啥,私生活來凸顯個人品質嗎?
5.個人太渺小,知識太無奈,背負了知識就必然會遭遇知識分子的詛咒,所以本片隻是一個文藝片,按照好萊塢邏輯來說本片的造彈和審判任選其一就是一個販賣美國夢的爽片了,但文藝片不是,諾蘭想要強調的無非就是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但能力再大,又能如何?無非受難,圖個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