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所謂愛情,我向來是不甚相信的。大抵因這二字常被粉飾得光鮮,内裡卻爬滿了虱子。意大利人拍的《肮髒愛情》(L'amore molesto),偏将這虱子一隻隻捉了,擺在明處,教人看得分明。
故事始于一場溺亡。母親阿瑪利亞浮屍海上,紅衣似血,女兒黛莉亞遂踏上了尋母之途。這路途蜿蜒如那不勒斯的巷弄,陰暗潮濕,拐角處總藏着往日的鬼魅。男人多是窺視者,如卡塞爾塔,居高臨下,目光黏膩若油;女人則困于鏡中,既要當貞潔的聖母,又難耐欲念的炙烤。那母親留下的紅裙,說是愛情的遺物,倒不如說是搏鬥的傷疤——它豔得紮眼,卻裹着一個靈魂的掙紮與歎息。
黛莉亞剝繭抽絲,發現母親晚年竟與昔日仇人相好。街坊嘩然,斥其“肮髒”。但何為髒?是夜色中的歡愉,還是白日裡的僞善?費蘭特筆下(原著出自她手)從不給爽快答案,隻将真相剁碎了,拌入記憶的迷霧。最終黛莉亞恍然:母親赴死前那夜,非為放縱,實是向自由獻祭——她赤身走入大海,仿佛初生嬰孩,洗淨一身塵垢與罵名。
這片子鏡頭也如魯迅的刀筆:縫紉機軋過布料,聲響刺耳,似在縫合謊言;攪拌機搗碎食物,糜爛不堪,宛如撕裂的體面。所謂“肮髒愛情”,不過是男權社會蓋在女性欲望上的戳印。他們懼她、辱她、最終葬她,卻不知那紅衣之下,跳着一顆未曾屈服的心。
末了,黛莉亞乘火車離去。窗外天光微亮,她與母親的身影在玻璃上重疊。原來愛與恨、潔與污,從來同根同生,如影随形。
嗚呼!我看這片子,竟如讀《傷逝》。子君死了,阿瑪利亞也死了,但她們的血肉卻腐成養料,喂活了後來人的路。
《肮髒愛情》:那霓虹燈下的血與痂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心存善念,伊甸自在
夜觀《伊甸》畢,燈下獨坐,竟覺寒意侵骨。銀幕間那片号稱淨土的海島,分明照見人性深處最不堪的暗礁。世人總道逃離文明便可重獲天真,殊不知人心中的貪嗔癡慢,比鋼筋叢林更難擺脫。那三組登島者,各懷心思而來:醫生自诩超脫卻難舍器物之利,男爵夫 ...
謝之遙獨白
我一直覺得,風是能認路的。它知道該在哪裡停留,該把什麼樣的種子,帶到什麼樣的土壤裡。“有風小院”迎來了新客人,阿桂嬸照樣大着嗓門張羅,好像從來如此。但我知道,不一樣了。紅豆回來了,不是過客,是歸人。她的“聽風民宿”開了業,她就站在院 ...
馬特達蒙的引擎轟鳴
《極速車王》遠不止是一部關于賽車的電影。在震耳欲聾的引擎轟鳴聲和輪胎摩擦焦煙背後,它奏響的是一曲關于熱愛、偏執與體制化對抗的靈魂獨奏。馬特·達蒙飾演的謝爾比與克裡斯蒂安·貝爾飾演的肯·邁爾斯,共同勾勒出天才的兩種命運軌迹。一個在妥協 ...
趁熱寫下這篇文章,它将《西遊記》碾碎重組,煉成一則荒誕又刺骨的當代寓言。10分中評6.9,恰因其刀鋒遊走于皮肉之間,未及筋骨卻已見血光——它足夠聰明地撕開現實膿瘡,卻又因“動畫安全區”的束縛,終未将手術刀捅向更深處的病竈。【大王山的 ...
如果你還沒在IMAX廳裡感受過布拉德·皮特駕駛F1賽車貼地飛行的窒息感,那這部片可以說是今年最值得補票的觀影體驗。這部從豆瓣評分經過時間沉澱不降反升飙至8.6證明它既是一場感官轟炸,也是一次對賽車工業的深情凝視!影片最颠覆性的突破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