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廊橋遺夢》中,弗朗西斯卡在婚後遇到了真愛,最終為了孩子們,她選擇留在家裡。還記得那一幕,她坐在丈夫的車裡,外面下着瓢潑大雨,攝影師的車從旁邊開過,她深知這一别就是永别。她百感交集,情難自已,觀衆也跟着她揪着一顆心。

童話故事裡,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故事結束了。愛情故事裡,梁山伯與祝英台經曆生死之戀,最後雙雙化蝶,故事結束了。那些或美好無暇,或驚心動魄的愛情故事,總是貿然結束,誰都不知道婚姻到底是個什麼樣子。當然,順着故事線,我們曾經想象的婚姻故事也應該延續童話般的美好:他們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生了幾個孩子,相親相愛度過了幾十年,然後白發蒼蒼,坐着搖椅慢慢聊……

然而有的時候,故事可能變成另外一種樣子:就比如弗朗西斯卡在婚後遇見了真正令自己心動的人,然後愛情和責任,忽然變成了一個選擇題,一個道德倫理題。還記得看蘇珊桑塔格的紀錄片,她形容自己婚後遇到真愛,然後毅然選擇離婚時,跟丈夫的離婚大戰用了個詞:ugly。愛情裡好聚好散是很難得,即便是他們這樣讀書萬卷見多識廣的couple也難例外。

在《暗處的女兒》裡,萊達選擇為了愛情,離開自己的兩個女兒出走。當然,就影片來看,也不能說全然是為了愛情所做的犧牲。很顯然萊達在之前就已經不堪被家庭和孩子束縛的生活,她一心一意想做學術,卻被生活中的一地雞毛,雞零狗碎弄得苦不堪言。然後有一個她崇拜和仰望的學者出現了,好像她一下子被照亮了,簡直是義無反顧離開了自己的家。

影片裡的那個場景很令人揪心:女兒們見到她回來,稀罕地跟她玩,跟她說話,非常親昵,然後忽然間她就冷漠起來,孩子們好像敏感地意識到什麼,不停地叫着媽媽,媽媽。當她穿上外套,她們問:“媽媽你去哪裡?媽媽你還回不回來?”然後啪一聲,萊達出門了。這一幕真的太痛苦了。

看了豆瓣上的短評,還好沒有人從道德層面指責萊達。當然這個場景和情節不是影片的重點。重點是,無論做何種選擇,生育都是一種對女性的捆綁。這種捆綁就算沒有道德層面的困擾,也是一種生活層面和精神層面的束縛,更多的是精神層面。弗朗西斯卡留了下來,把内心澎湃的激情和愛意幾十年深藏心底,為孩子做了最大的妥協和犧牲。萊達狠下心選擇了離開,奔赴愛情、事業和自由,最後成為劍橋大學文學系的教授,但是她心裡真的開心嗎?離開孩子三年後,她因為忍受不了對孩子的思念,又回去了從前的家。但是離開的這三年,卻成了她心中的疤和痛,以至于多年後在海灘上,當她遇到一個如當年的她年輕的母親和如當年的女兒幼小的孩子時,一時情難自已,做出一系列奇奇怪怪的舉動,回憶起了自己曾經的往事。

所以有了孩子,無論如何,你都難以痛快潇灑。

2016年,很幸運地,我被公派美國訪學。這原本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卻因為我跟當時年幼的孩子難舍難分,在走的時候痛苦不堪,去到美國,又在每次跟孩子視頻完以淚洗面,看到院子裡跟兒子一樣大的小朋友玩耍,又要因為思念痛哭流涕,最後跑去看心理醫生,醫生說,孩子還小,他沒有你那麼複雜的情感,suffer的是你。

最後我不得不因為太過思念孩子而提前回國。

後來想出去讀博,又幾度因為對于一個人一邊帶孩子一邊做學術的高難度操作而不得不放棄。

那幾年挺難的,說實話。曾經的文藝青年,自從有了孩子,就變得格外接地氣。職業發展和照顧孩子,盡管并不矛盾,但對于女性來說,這終究是一道選擇題。

生育于我,于女性來說,到底意味着什麼?

如果你想做一個能夠認真陪伴孩子成長的媽媽,生育意味着放棄或者讓渡一部分自我,包括時間、精力、職業發展、個人成長、社交等等。

前段時間我想請幾個老同學吃飯,結果就是很難約出來,大家下班接送孩子、回家給孩子做飯、周末要接送興趣班等等。自從有了孩子,鮮少再跟朋友出去旅行。跟朋友逛街,喝茶也成了奢侈。

不過一切都是無怨無悔的。因為孩子是跟你的生命深度聯結的。一個媽媽會想:孩子好就是我好。為了孩子就是為了我自己。至少在孩子幼年時會這樣想。

當然,生育也帶給母親以快樂和希望。有人依賴你,喜歡你,無條件相信你,那種感覺是好的。在你的精心照料下,孩子學會走路、說話、學習、思考,這個過程是美妙的。成為母親意味着你曾經的矯情軟弱被治好,意味着你得獨自堅強,充滿堅韌。

你被孩子牽絆意味着喪失一部分自由,但是與此同時,這種牽絆又是柔軟的,甜蜜的,心有所依的。

萊達最後回去了。這并非作家為了創作的即興發揮。現實中,的确聽說過女人放棄撫養權離婚後,為了孩子又複婚的。還有為了愛情跑出國,為了孩子又跑回來的。女人一旦有了孩子,天涯海角心都給孩子拴着。

這是弗朗西斯卡的困境,也是萊達的困境。一時理智的代價會有隐痛,一時任性的代價會有傷痛。孩子們會安全地長大,他們不會知道母親們真正經曆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