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中文名,百度上是《弱點/溫情橄榄球》。直譯的話是盲側,橄榄球比賽裡四分衛的盲側,而大塊頭主角的作用就是保護其在傳球時不被撲倒。

影片的主角Michael,因為塊頭比較大,周圍的人都稱他為big Mike,是一位智商隻有80,相當于6歲孩童的黑人。父親不詳,母親吸毒,由一個好心的黑人收養,住在他家的沙發上。

影片的開頭,好心黑人試圖勸說一所宗教學校的教練招收他的孩子和主角,并且讓教練看到了主角的運動才能。教練在看到主角的天賦後,在會議上力排衆議,指着學校的logo對反對的老師們說,這是一件正确的事情。(畢竟是一所宗教學校,有類似于神愛世人的spirit)

主角入學了,但是成績不行,社交不行,皮膚顔色不對,萬白叢中一點黑,加上巨大的體型,簡直不能更明顯,是一種格格不入的感覺。而在察覺好心黑人的家庭因為他的存在産生矛盾後,他也開始避免回“家”。

在一個下雨的冷天,安妮一家開車回家,看到了隻穿着一件T恤遊蕩在街上的主角。在知道他是打算去體育館取暖後,安妮把他帶回了家,讓他在自己家的沙發上安置一晚,畢竟體育館已經關門,不能讓一個孩子流落街頭。

第二天起床時,安妮看到主角已經疊好了被子,而且默默離開。她沖出去把他叫了回來,留他在家裡一起過了感恩節,對于主角來說,這應該是現實版的愛麗絲仙境。之後,安妮一點點了解他的過去,留他在沙發上住了一段時間,給他整理出了一間卧室,正式成為他的監護人,讓他成為家裡的一員。

而安妮的先生,則是和當初的教練一起,發掘他的天賦,讓他加入橄榄球隊,釋放自己的天賦才能。并且,為了讓他能順利上大學,為他請了家教,讓他最後赢得了橄榄球的獎學金,順利畢業。

值得一提的是,最後主角選擇的大學,是安妮夫婦和家教的母校,而這幾個人也都在這之後為母校捐款了,也難怪有人會懷疑安妮一開始的收養是否别有居心,是否就是沖着主角的天賦來的。

是一部溫情的電影,一個小人物的鯉魚躍龍門的勵志故事。

會思考,為什麼安妮要收養主角?基礎條件是,安妮一家不差錢,多一個人吃飯不是事;然後就是主角雖然童年悲慘,但是性格溫和,不記仇,是個好孩子。收養是一步步慢慢實現的,一開始也許隻是動了恻隐之心,越是相處越有感情才走到最後。但不可否認的是,安妮在照顧主角這件事情上,确實收獲了一種sick satisfaction。但無論出發點是什麼,私心是什麼,這件事的結果是好的,并沒有傷害到别人,那麼就夠了。(充分對得起她胸前的十字架項鍊)

看到影片的名字,我的第一反應是盲點,甚至覺得有些疑惑,為什麼用這樣一個名字。看完之後,覺得一個也許就是指橄榄球的術語,主角在比賽中要保護隊友的盲側;另一個,大概就是指黑人群體在那時,就是處于社會的盲點。沒有人關心,屬于被邊緣化的一群人。

安妮收養的這一個行為,她的富婆圈閨蜜們覺得不可思議,是一件她們嘴上說佩服,心裡不認同,行為上完全不會實施的事情。她們甚至擔心安妮的女兒和主角住在一個屋檐下,對此安妮回了一句shame on you。可是在黑人圈子裡,小混混頭子也問主角是不是和安妮的女兒睡了,甚至是不是連安妮都一起玩了。很搞笑,像是兩個圈子裡的人約定俗成的一件事,所以要怪誰,亂想的人還是破壞風評的人。

人是群體,也是個體,個體總是免不了受到群體形象的影響。單獨拎出一個人,有好人有壞人,好壞參半,人性複雜,隻能說有傾向性。一個群體的人,如果包含好的傾向性多的人,直觀上就會讓人覺得這個群體好像還行。留下了一種固有印象以後,以後看到了這個群體的個人,在深入了解之前,就會先入為主一個大概的形象。比如,我覺得随便一個黑人都能來幾句r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