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零壹

10月5日,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TVB)宣布裁員計劃:

“為應對業務環境及營運需要的轉變,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于過去一直進行營運調整,以達緻提升效率、及發展新業務。TVB周刊的印刷本會被網上版取代;由于增加實景拍攝導緻廠景拍攝減少,将關閉其中一個戲劇錄像廠;非戲劇制作亦精簡其運作。現決定裁減在TVB周刊、制作統籌部、美術分部及非戲劇制作約共150名員工,由今日生效。受影響的人數占現時之職員人數約百分之四。”

...

對于裁員,TVB發言人表示:“裁減職位是一個困難的決定。但很明顯,我們需要面對業務環境及營運需要的轉變。我們會繼續投資以提升制作及将我們的資源投放于新的及發展中的業務。”

...

裁員計劃在8月已有消息流出,在10月公開之後不免令人唏噓。曾經叱咤風雲,為觀衆帶來無數經典電視劇的TVB日益沒落,如今正處于艱難轉型求生中。

新人斷層、主力北上淘金,TVB收入随之逐年下滑。2017年TVB利潤為2.44億港元,同比下降51%,幾乎隻有2012年的十分之一。TVB沒落背後并不能全然怪罪于公司本身的決策,也是香港經濟文化地位逐步被崛起的大陸取代的必然結果。

...

明星斷層、文化消費重心轉移

2017年11月22日,TVB董事、邵逸夫妻子方逸華離世,距離TVB 50周年台慶僅僅過去3天。方逸華60年代加入邵氏,2010年102歲的邵逸夫卸任TVB行政主席後成為實際主導人,她的離去自然也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終結。

...

邵逸夫與方逸華

大批金庸武俠劇成為無數人的童年記憶,《金枝欲孽》《宮心計》等開宮鬥劇先河,《妙手仁心》《法網狙擊》《創世紀》等行業劇質量更是吊打如今許多“僞行業劇”。這些高産出、低片酬工業化流程生産的劇集保持了如此之高的水準,是伴随着80、90年代香港地區影視人才井噴出現的。

80年代的一部武俠劇《倚天屠龍記》,創作名單裡可以同時出現王天林、杜琪峰、陳木勝、吳錦源、程小東等大牌導演,梁朝偉、任達華、鄭裕玲、邵美琪等頂梁柱電影明星,可見彼時香港影視人才之盛。可是如今,“北上”卻成為如今港星尋求出路的首選。

...

制作水準下滑并不能完全解釋TVB的沒落。如果看過近兩年TVB的一些新劇《宮心計2:深宮計》《飛虎之潛行極戰》《蝕日風暴》《再創世紀》等作品,公允而言其質量并未較黃金時期有特别明顯的下滑,豆瓣評分也大多能夠達到7分左右,再考慮TVB經典劇的情懷加成,在近年風評環境下獲得這個評價的劇集已屬難得。

但與早期TVB相比,明顯不同的一點在于電視劇明星的斷層:張智霖、馬浚偉、郭晉安這些70後甚至60後出生的港劇明星仍然在這些新劇中扛大旗,《飛虎之潛行極戰》中年近40的吳卓羲還仍在扮演盛氣淩人的愣頭青,當家花旦胡定欣同樣也偏高齡。而能夠給觀衆留下印象的新生代明星,少之又少。

...

明星更新換代困難僅僅是一個表象。香港娛樂業崛起的過程與中國經濟發展的曆史息息相關,與邵氏崛起同時期來到香港的民國老一輩影視人才,很大一部分都是因躲避戰亂等來到相對開放安全的香港,包括邵逸夫、方逸華,出生地分别是浙江和上海。香港的經濟地位在幾十年間舉足輕重,也不難理解文化産業的發達。

但如今,文化消費的重心早已轉移至大陸。港台明星多多少少都出現了斷層問題,我們發現,10年前流行的港台明星與今日也很難說有多大差别。

TVB不複往日輝煌是大勢所趨,但也并非就此否定TVB的價值和未來,重新進行自我定位或許是方逸華離世後,TVB首先要做的根本改變。

TVB的“變與不變”

本次裁員計劃的業務是TVB周刊、戲劇錄像廠、非戲劇制作三個方面。從中不難看出TVB改革的方向和決心。

TVB周刊前身是和無線台同步創立的《香港電視》雜志,作為紙媒,在新媒體時代早已式微的大環境下顯然價值下滑。轉為網絡發行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

TVB周刊 創刊号

戲劇錄像廠的關閉更是說明了TVB在制作模式上的變化:随着國内電視劇拍攝能力的提升,TVB以往低成本棚拍量産的方法顯然已經不符合時代潮流。一套服裝串戲幾場、背景是一成不變的假山和室内,這些曾經對服化道的低要求必然會随時代變化而改變。2017年與企鵝影視合拍的《使徒行者2》最能體現這種變化,從第一集開始,大場面實景拍攝就令人眼前一亮,甚至令不少評論表示“不像TVB”。

殊不知這種改變,也是TVB需要迎頭趕上的地方,TVB的沒落并非在于“不像TVB”,而是“過于TVB”将一切優點和缺陷都維持不變太長時間。

...

2018年8月29日在愛奇藝首播的《再創世紀》是TVB出品較新的一部劇集。筆者以為,這或許是近年來國産行業劇裡最為紮實的一部,與大行其道的披着各種職業的皮談戀愛的“僞行業劇”畫風大不相同。劇中出現的金融術語和商戰故事都從實際出發,演員戲份也都是為劇情服務,比起許多大陸劇賣人設的匮乏套路,依稀可見當年TVB行業劇的風采。

《再創世紀》的故事是沿襲TVB經典商業劇《創世紀》之後的。後者豆瓣評分高達8.8分,講述的是香港回歸前後的投資創業故事。筆者認為,以《創世紀》為代表的TVB行業劇最大價值在于其“現實主義”内核,故事與時代挂鈎,行為都與現實社會的經濟形勢關聯不淺。這是目前國内劇集市場裡最缺少的一部分要素。

...

綜合來看,TVB的劣勢在于拍攝制作模式落伍、香港娛樂産業大環境不如從前、人才青黃不接。大環境的變化是不可控的,這也決定了TVB幾乎不可能回歸到往日地位,但這并不代表着數十年沉澱的制作經驗與電視劇文化毫無用武之地。

在筆者看來,TVB如今裁員改革,也正是一次恰到好處的時機。相較于國内網劇、電視劇制作的形勢而言,TVB所拍攝的劇集仍然特色鮮明,它們與流量産業格格不入的制作方式在過去幾年并不讨喜,但從2018年開始,不論是政策還是大衆,都明顯對流量明星粗制濫造的娛樂内容諸多不滿,“現實主義”重新擡頭,對TVB擅長的行業劇、警匪劇而言,不失為一個發展的機會。

與騰訊、愛奇藝合作的《使徒行者2》《再創世紀》是穩步變革的階段性成果。目前來看,這些作品質量穩定,也保持了一定的TVB風格,隻是演員儲備等方面的限制仍在,TVB要完成進一步自我完善跟上時代。

...

TVB節目及制作副總經理杜之克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曾談及與視頻平台合作事宜:“一個是他們對我們的制作水平跟進步的速度,已經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另外我們對于内地觀衆如何看待港劇,慢慢形成一些共識。”從杜之克的話中也能看出,磨合過後,共識逐漸形成,TVB也在逐漸跟上内地市場需求的方向。

...

杜之克

他還提到對“資本熱”的态度:“真正懂得如何用大量資金去做好一部劇的人,非常少,這類人才非常難得……把錢亂花在一些演員身上,就絕對不值得了。”

在以往,這段話或許會被視為TVB苛待演員待遇的證詞,但在如今内地對“天價片酬”口誅筆伐的大環境下,似乎又有了完全不同的意義。

“時勢”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可見TVB要跟上時代發展節奏,所需要的條件也不僅僅是自身的主動變革,在主動調整定位、與内地主流市場合作的種種策略之外,TVB要想重新崛起,或許更需要一點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