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亞故障影像”(Sub-fault Images):最接近真實的時刻不是面對鏡頭時演員從容的表演,而是膠卷斷續處短暫的白屏。反幻覺的視知覺體驗以對技術-圖像的降格(很難把影片中的魚眼鏡頭與手持跟拍認為是“炫技”)為表征從而與黑特·史德耶爾所言的貧乏影像(Poor Image)相區分[後者“是被沖上數字經濟海岸的垃圾”,前者則是主流電影交換市場中的邊緣區域與被壓抑物],但盜版的VHS副本卻由于以嚴重壓縮來換取速度而徹底變為Poor Image;與之相對,DVD則意味着體制化、高分辨率及價評機制的認可。《大衛的日記》正是以其「退化」的姿态完成了對朗西埃所謂“藝術再現體制現體制(the representative/poetic regime of art)”的反叛(其實是暧昧更多一點)及對“失真(技術)的真實(生活)”的構現。朗西埃當然比這走得更遠,更關注“故障影像”對知識和權力部署的改造作用。但這部電影顯然沒有讓呂克·戈達爾(Jean-Luc Godard)的《影像之書》或居伊·德波(Guy Debord)的《為薩德疾呼》那樣激進和前衛,仍保留着一定程度的叙事結構,所以被歸類為“亞”故障——即偶發的、不完全的。

ps:從2005年導演吉姆·麥克布萊德的采訪中來看他顯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而是慶幸技術的進步給了自己更多自由拍攝電影的機會,以及盡可能再現“真實”的電影觀,不過這也無所謂,觀衆對電影的「誤讀」不也正是電影意義生産的一部分嗎?DVD中包含的花絮非常豐富,附帶另一部導演的長紀錄片(60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