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頒發此獎)是為了肯定無畏的精神,令人震撼的無畏....這份努力戳破了醜聞,引發波士頓、美國國内以及國際關注,促使了羅馬天主教會教法發生改變。”


——2003年普利策新聞獎頒獎詞


2002年波士頓環球報的聚焦小組的報道揭露了美國天主教會神職人員神父性侵兒童的事件。


聚焦小組成員

...



報道從2002年1月6日起持續到同年底的12月14日,連續報道了90起性侵事件。



...



這次報道在2003年獲得了普利策新聞獎。


2015年湯姆·麥卡錫将這次報道搬上了大熒幕。

影片《聚焦》在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獲得最佳影片。

電影為我們還原了聚焦小組報道前的調查工作。



...


聚焦小組用時一年調查、收集資料。


僅在波士頓當地,可能涉案的神父從一開始的13人随着調查擴大到将近90人到最後精确無誤的70人。


這些神父在被舉報之後就會被教會以生病、有事等相似的理由調去新的教會,從而給了他們接觸到更多孩子的機會。


如此大的數量,意味着什麼,不可能沒有人知道。



...




隻是大家都選擇了沉默,選擇沉默的每個人,都是加害者!



...




其中一個幸存者說道,沒錯,他們稱自己為幸存者。


“被神父性侵意味着他剝奪了你的信仰

于是你借助酒精或是毒品

不然就隻能跳橋自殺

所以我們自稱幸存者”



...




電影中沒有英雄,隻有真相,故事推動冷靜、平穩。


冷靜平穩、卻熱血沸騰


不談新聞理想,

作為記者隻是做了職業要求我做的事情,

作為記者隻是捍衛了媒體這一第四權力。


調查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各種權利交錯、各種無奈。


教會在當地有着自己的勢力網,尋求法律幫助的幸存者會被安排和教會進行調節,負責安排的律師則可以從傭金中抽成。



...



...



但是,一個人的惡從來都不是單獨的

沒有土壤、何來發芽。


公布這些名單,對教父進行“審判”,那我們要放過一直容忍這種罪惡蔓延的教會嗎?

不,絕不。


總編輯馬蒂•巴倫決定,我們動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系統。

神父要罰,容忍甚至助長罪惡滋長的教會不能逃脫。



...




對于記者來說,這是一次工作,

但對于幸存者來說,這是一次與自己和解的機會,

對于其他人來說,這是一次提高警惕的機會,

對于教會來說,這是給你們接受懲罰和改正錯誤的機會。


《波士頓時報》的報道也引發了世界各地對于教會的自查,最後發現不僅是波士頓、不隻是美國,神父性侵兒童的罪行遍布全球。



...



...


這種性侵不分男女、與性向無關,就是教父對自己的職權的利用!


...




教會裡有教父,我們身邊有所謂的“長輩"、”成功人士“,猥亵、強奸兒童,利用自己的權威誘導、威脅,甚至是強迫。


這次王某華事件,好的方面,我們的一部分媒體堅守住了陣地!連發三問。



...



壞的方面竟有當權者直接要求媒體不得發稿!


何等猖狂!


面對此類事件,媒體既要堅守職業道德又要控制自己的情感沖擊。


當記者們拿到第一手材料時,如果報道得不及時,可能會被其他媒體搶了先。


如果報道早了,又有可能讓教會掌握主動權,趁機消除對自己不利的證據,這種兩難的境地大概就是記者工作中日常需要面對的難題。




當聚焦小組的成員終于拿到法庭材料,看到一封封被教會押下來的來自幸存者、或是其父母的舉報信,卻因為證據不足無法指證整個教會而不能報道時,所爆發出的怒吼,來自職業準則更來自于什麼都不能做的無力感。



...



我不信如今是新聞媒體的末世,也不會說現在新聞是最好的時代,但我還是相信總有人堅守着自己的職業道德,擁有着近乎瘋狂的新聞理想。


緻仍在堅守職業道德的新聞人

緻新聞理想


影片中最令人觸動的一句台詞,是當聚焦小組采訪幸存者菲爾時他說的一句話:"How can you say NO to God?"


是啊,你怎麼能拒絕上帝呢?

生理的折磨以及信念的崩塌,

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意味着什麼?


影片工整、平穩,

但平穩絕不等于平庸,

《SPOTLIGHT》是一部講新聞的好電影。





...



掃描二維碼 關注:十點的電影

不見不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