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我還以為這是部電影自傳 。伍迪艾倫的表達欲和真實所希望的反饋其實都在電影裡,但在現實中他自己又感受不到創作的美好結局的真實,所以用一部又一部愛情喜劇跟觀衆搖旗:“來看看我性感而又富有哲思的大腦!但也别主動成為我俱樂部的一員。”結尾還不忘來上一句“藝術創作總是希望彌補現實而變得美好的”

另外有幾個點真的向他學習:把電影院高談費裡尼與媒介的男人拉出來和麥克盧漢對峙的時候真的太爽了(即使那個男人的台詞就是伍迪艾倫本人的觀念 看到那一節還以為是艾維腦子裡長了個小人在跟他自己對話)“如果遇到這種情況都能如此該多好”!

天台上的潛台詞好真實。通過興趣話題的彎彎繞繞,實則腦子裡早就建立起自己的評判标準

以現在的視角看之前的回憶是我一直想嘗試的 事情,第三視角的重新回憶有時荒唐的令人發笑,有時是無法改變的無力(跟解構愛情狂裡的感覺有點相似)

分手後的撞車與童年碰碰車影像的重疊,夾在其中四處碰壁的窘迫和莽撞,害怕之處莫過于長大了卻仍走不出童年所經曆的陰影,那也是全片我覺得最能展現導演能力而非編劇功底的地方(分屏展現矛盾與對比是第二點)


對于一個城市的瘋狂熱愛。伍迪艾倫是真的很喜歡紐約吧,哪怕總有人說“去感受加州的陽光”“紐約是一個正在消亡的城市”他仍舊期待在這裡發生故事,哪怕去支持在七十年代後期走向下坡路的紐約尼克斯…


對于一些沙龍的極度厭惡。能看的出伍迪艾倫本人應該挺痛恨這種聚會形式的,甯願聽一些業内人士侃侃而談,不如直面自己的欲望:“你幹嘛老是把我的動物歸類到精神分析呢?”所以他拒絕出席奧斯卡頒獎典禮,2020年了他也仍舊要在紐約的一個下雨天裡再次表達他讨厭的有多深沉。


目前看過的伍迪艾倫(除了開羅紫玫瑰)都打的是四星,說來奇怪的是他并不算是我會喜歡的那一挂導演,但每次看都能想起點什麼,還每次都能在他那麼多電影中挑到自己感興趣的下一部,可能也是在期待能有一部超越我心中的《開羅紫玫瑰》吧,如果突然對他的電影不爽了可能是要來例假了?…(just a jok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