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生活在資本世界的無産階級人士,她時刻清楚自己的所作所為,即使做出格的事,也隻能接受,她沒有選擇。因為她的精神世界是一個由意淫幻想成明天的狀态,不幻想我活不下去,活下去的動力就是幻想。

這便是電影中的女主,但她的情況又上升到了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刻闆化定義、歸馴(具體參照Luce Irigaray:男權制将女性異化為物質商品的本質,在于使女性隻被界定為母親、處女和妓女的固定角色,以便于男性主體賺取女性生産成果和女性剩餘價值……)40年代的英國,普通女人沒有飯吃,想要活着,賣身在所難免,即使男主家人這幫“權貴階級”能夠接受,但女主的意識形态仍舊是刻闆的,她内心無法接受自己深愛男主,卻做這種下等的事,最終選擇在他們相遇的藍橋上結束了生命。

身為《羅馬假日》的原版,不否定他的經典,該電影向我們突出的就三項1.Facial expressions 2.Eye contact 3.body language。電影一切都很直白,突出人物。同樣為愛情片比同一年希區柯克的《蝴蝶夢》評分高,但我認為不如希區柯克用驚悚犯罪揭露愛情的本質,撲朔迷離的劇情,耐人尋味的鏡頭語言來的刺激。

該電影适合老年人、以及18歲以下的人觀看。